精加班里的“精气神”
10月20日,早上八点,在西安昆仑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二工厂精加班,班长童建朝的班前会准时开始。“今天接到一个特急件,图纸要求严格、工序复杂。安排老师傅徐洪泰、刘旭负责,其他成员做好配合。大家提前安排好家里的事,做好连续工作24小时的准备……”会一结束,整个班组都行动起来。
做好班组大家长 精加班里立“家规”
精加班是一支年轻的团队,28名职工,其中35岁以下青年22人。为了带好这个团队,童建朝给班组立下了不断学习的“家规”。
班前会就是家规之一。从安全质量到精益管理,从技术知识到实操经验,短短十几分钟的班前会以“快学短培”的方式,既有对工作的总结又有对新工作难点的解析。在会上,童建朝凭着近20年的数控加工经验和对组员的了解,将每月的生产任务划分成若干小单元,再逐一分解到每名组员,将节点细化到每个工步,把进度精准到每个小时。这样的要求下,班组每月计划完成率在95%以上,质量废损率低于1%,专项工作执行率100%,从未出现过安全事故,无论生产质量还是进度,精加班都走在公司的前列。
在班组里,记者看到每台数控设备旁边的休息桌上都整齐摆放着刀夹量具和工艺卡片,还摆放着各种专业书籍。为了成为数控加工的多面手,学习和业务讨论成了组员们的一大爱好。青工杨建华说:“遇到加工难点的时候,我们就拿着图纸、零件跟老师傅讨论,师傅们从经验出发,我们年轻人就从新的角度提出想法,这样大家互相学习,不断寻求突破提升。”
工作强度大 24小时连轴转成常态
精加班承担着重点军品的核心部件的精密加工任务,公司40%的关键工序都在此完成。多品种、小批量、高转产的生产特点让24小时连轴转成为班组常态。
青工刘旭告诉记者:“班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一切以生产为重,坚决服从节点,绝不因为个人原因耽误进度。”一次,正准备下班的刘旭突然接到要加工某海装产品关重部件的任务。该部件正反两面都需要加工,而每个孔的起始坐标都不一样,找正就成了大问题。“加工好一个面,就得2小时,你要不静心,这活根本做不了。”就这样,直到凌晨四点刘旭才完成加工任务。
如此高强度的工作,班里的成员却很少有抱怨,因为他们知道班长为了工作付出的更多。2013年的一天,正在拼抢紧急任务的童建朝接到一通电话,父亲病重。分厂领导让他马上回家,可他斩钉截铁地说:“这两个件太急了我走不开,反正明早走和明天晚上走到家时间几乎一样,我今晚就干个通宵加上明天白天,肯定能干完,干完我就回家。”就这样,连续工作36个小时后,童建朝按时交出了急件,匆匆踏上回家的路。
让“精益”融入班组 勇于做技改先锋
面对生产中的难题,精加班员工更是大胆突破、勇于创新。
公司生产的某型海装产品的核心部件属于异形件,一直以来因装夹基准难以确定,致使加工效率低下,精度也难以保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童建朝带着组员翻书籍、查资料、画图纸,将平口钳的平口设计为与工件形状相对应的异形口。图纸画了一张又一张,加工工艺调整了一次又一次。经过一个月的时间,新的加工方法终于问世,工效大幅提高,单个部件的加工时间由原先的5小时,缩短为1.5小时。
在他的带动下,班组发明创造成了常态。青工刘健在加工某海装产品组合零件时,采用新的加工方法,解决了长期困扰的尺寸超差难题。近年来,精加班员工共设计制作了20多套工装夹具,有效保证了产品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他们积极参加工艺优化、技术革新活动,仅2015年一年就有11个工艺改进项目获奖。
今年“五一”,这个平均年龄不足35岁的年轻班组获得了全国“工人先锋号”的荣誉,班组成员用他们的“精气神”演绎出了一曲不平凡的工人奏鸣曲。
本报记者 钟洁 实习生 乔斌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