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导 市场运作 企业管理
PPP模式破解全省供水难题
□本报记者 毛静
初冬的陕南已有了丝丝寒意,但家住汉阴县城关镇供销社小区的住户心里却暖暖的。他们以后再无每月收缴“水费”带来的烦恼。
“公”字大显百姓受益
“再也不像过去那样抄水表、挨家挨户地算账,分摊水费了。”11月15日,在面对记者采访时,汉阴县城关镇供销社小区的张彬斌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张彬斌是陕西省水务集团汉阴县供水公司智慧水务的受益者之一。“社区居民可以通过下载手机APP,随时监看自家的用水量,通过微信可以缴水费,也可以预存话费,若谁家出现漏水情况,水表会自动关闭阀门。”汉阴县供水公司经理刘守文这样介绍。
记者了解到,在接下来的3个月,陕西省水务集团汉阴县供水公司将对3个街道2300多户安装自动化水表。户表改造后,可建成抄表收费一体化平台,供水公司可在平台上完成所有类型、所有厂家表计的抄表和收费工作,大幅减少抄表收费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居民用水情况可实时自行查看,并可以手机缴费,实现水量公平、水价公开,水费公正。减少了水费缴纳中间环节,清除了居民分摊管网维护费用及公摊水费问题,让用水成本显著下降。
此刻,汉阴县北辰街,一条被挖开一米多深的长长的坑道里,工人师傅正在加紧干活。这是该县的供水管网改扩建工程。工程完成后受益人口2.53万人,会彻底改善时常爆管、冒、滴、漏等造成大面积停水现象,城区供水水压也会得到提高。
在汉阴县第二自来水厂,取自地表水库的水,经过混合、沉淀、过滤、消毒等多道工序变成自来水,送入配水管网,输送到千家万户,该水厂彻底建成后可满足汉阴县城内7万人的用水需求,持续保障县城的用水安全。
“以前由于资金短缺,县城供水投入不足是一个大难题,今天的这一改观,全部受益于企业PPP模式的建立。”刘守文这样感慨。
囧状 钱从哪里来
普及健康饮用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但随着城镇化的加速,一个尴尬的现实是,全省84个县城中有77个缺水,其中14个县城严重缺水,还有34个县城无备用水源。一遇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用水将陷入困境。84个县城供水单位有63个亏损,负债超5亿元,维系自身经营困难。
还不仅仅是缺水的问题。陕西县城供水管网大多建于上世纪90年代以前甚至六七十年代。供水管网生锈老化且不符合现今的标准,小区二次供水的水箱脏乱差,水厂净化处理后流出来的水质再好,等到从群众家里的水龙头流出来,水质已经或多或少打了折扣。
要统筹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钱从哪里来?
据《陕西省城镇供水2020年发展规划》,县城供水总投资需100亿元,而当前每年县城供水投资不足3亿元。全省大部分市县均没有能力配套资金,各县只能依托中央和省级投资,实际建设和规划相差甚远。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市县没有钱,省里每年3亿元的资金平均下去等于“撒胡椒面”,对解决超期服役的供水设施来说是杯水车薪。中央和省财政每年投入县城供水资金3亿元,只占总需求的15%,投入严重不足。“撒胡椒面”的结果是头疼医头,给多少钱就建多少工程,实际建设和规划相距甚远。
破局 供水市场化扛大旗
2014年8月25日,时任省政府副省长祝列克,召集省发改、财政、住建、水利等部门召开县城供水专题会议,从规划、融资、市场化等方面,为县城供水发展勾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要求用市场化手段,加大融资力度,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和资源,统筹解决县城供水问题。
省委省政府整合涉及供水财政专项资金,每年向陕西水务集团注资2亿元,实施清产、确权和划转,推进供水资产市场化,盘活水利资产,提升县级供水能力。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将集团供水市场化工作列入全省首批“PPP”示范项目。
按照省政府确定的“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管理”的水务市场化思路,水务集团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之手,助力项目融资、加快工程建设、提升供水保障,多家银行支持集团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在全省水利行业掀起了一股市场化热潮。
长期以来,陕西各县居民供水设施均由房产开发商自行建设,实行总表供水模式。总表前端供水管网隶属供水企业,总表后端隶属小区物业或居民楼业主。产权不明晰,责任与义务不确定,分摊管网维修巨额费用,分摊管网渗漏及计量误差水费,矛盾不断,经济纠纷层出不穷。同时,在总表管理模式下,居民与物业公司形成二次供水关系,供水企业服务无法直接服务居民,相关物业单位缺乏专业管理人才技术,居民供水服务难以保障。
省水务集团通过PPP运作,在各接管县推行户表改造,推广物联网表、智能水表,逐步解决二次供水问题。
截至2016年11月,水务集团已经与15家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签订融资协议800多亿元;投资管网建设100多公里,日供水能力20多万吨,供水人口覆盖26个县城200多万人口以及30个乡镇近200万群众。
PPP盘活“一潭死水”
供水、融资、水源、水电、渔业等多面发展,为全省公益类企业推行PPP模式做出了有益探索,为“水润、水兴、水美”三秦发挥了积极作用。
地处汉阴县以东8公里处的由中国水电十五局承建的洞合水利枢纽工程,工人们还在加紧施工。施工的机器轰鸣声让暮色中的山野显出一股蓬勃的生气,这座库容为4627万立方米的水库,建成后将为汉阴提供5177万立方米的稳定供水,为汉阴提供充足的水源保障。
洞河水库是陕西首个PPP项目,水务集团采用“土地增值变资金”的思路,以项目所在县配套地块抵押为担保,与银行签约为项目筹措资金1亿元。
在PPP项目运作中,陕西水务集团与地方政府开展紧密合作,参与供水项目建设与运营,将水源工程、管网、供水设施设备及涉水企业从政府职能中分离出来,由陕西水务集团通过市场手段,运用金融措施,盘活水利资产,为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不仅是洞河水库,泾阳县张家山群泉、韩城小迷川水库、候家峪水库等一批因投资不足而搁置几十年的省重点水利工程在PPP运作下得以动工建设。
多元化经营为企业“输血”
2015年11月9日,韩城市政府与陕西省水务集团就韩城市黄河万亩生态渔业园区建设项目签约,签约资金30.1亿元。
按照协议,陕西水务集团总投资30亿元,其中韩城市配套1亿元政府资本金,3~5年内建成渔业园区。一期计划投资3.6亿元,建设5000多亩渔业经济观光园。
黄河万亩生态渔业园区项目规划用地2.54万亩,濒临芝川镇司马迁景区和魏长城。园区建设按照“以渔为主,立体开发,综合利用”的生态渔业发展思路,结合韩城市旅游布局,充分挖掘鲤鱼跳龙门文化内涵,以生态养殖黄河特色鱼类为主,全力发展黄河鲤鱼、黄河鲶鱼等名、优、新、特生态养殖地理标志产品。同时开展黄河渔文化展览、休闲垂钓、生产体验、餐饮娱乐等观光旅游活动。
“整个园区建成后,预计年生产水产品1万吨,渔业产值3亿元,年接待游客达100万人,年旅游综合收入预期达10亿元,将有力地推动韩城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韩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为打造黄河西岸明珠作出贡献。”省水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瑜说。以科技为引领,用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开放的理念实现多元化发展,这也正是该集团实施的第二步战略。
在建的洞河水利枢纽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