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房子是用来住的”是最为精准的定位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中国楼市的发展方向。会议明确强调: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既抑制房地产泡沫,又防止大起大落。
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也不能否认截至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仍存在突出矛盾和问题,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金融风险有所积聚,部分地区困难增多。这其中,就包括一方面房地产面临去库存的艰巨任务,另一方面很多人又买不起房子的现实尴尬与难堪。
这些年房价的增长速度,不但超过了普通百姓的预期,也超出了管理部门的预料。成为一个社会热点,也引发不少的怨言。为了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国家十多年来连续多次出台调控政策,有的甚至被称为“史上最严”,结果呢,不说你也懂的。
记得前年李克强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外记者,在回答新华社和新华网记者关于政府在房地产问题上有没有什么新的思路和新的举措时,李克强说:“在这方面,我认为干一寸胜过说一尺。”李总理这句话,是针对推进公租房等保障房建设说的,而针对中低收入家庭带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本身就是房地产调控的措施之一,有着杠杆的重要作用。可当时新“国五条”楼市调控政策已经出台一年,多数城市没能扼制住房价上涨的态势,基本没有实现预想的目标。再往前看,2013年2月26日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除拉萨外),均要按照保持房价基本稳定的原则,制定本地区年度新建商品住房(不含保障性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并于一季度向社会公布。然一季度最后一天,在国务院所要求的30多个城市中,仅有十几个城市按期公布了当年房价控制的目标。
与此相反,我们总能看到一个个“地王”的诞生,一个个“房姐”、“房叔”的出现。他们动辄拥有几十套房产的新闻,总是刺激着公众的神经。这背后,不能不说没有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思维,没有房地产的投机和投资。房子作为“支柱产业”冲淡了房子的本原属性。“房子是给富人盖的,不是给穷人盖的”的荒谬,持续着楼市的泡沫。就算房子可以用来投资,但最终还是归于居住。如果没有人口的规模聚集,投资和投机只会带来短暂的火爆,虚火烧过,再漂亮的建筑也会因无人接盘失去价值。死城、鬼城,皆缘于此。
现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经济工作会议上让房子回归原本功能,突出消费性,抑制投资性。这一精准定位,意味着房地产政策趋向于打击投机,趋向于防止热炒。其实,从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宏观上管住货币,既支持合理自住购房,又限制信贷流向投资;对房价上涨压力大的城市增加土地供应,加快住房租赁市场立法,加快机构化、规模化租赁企业发展;加强住房市场监管和整顿,规范开发、销售、中介等行为,也能够看得出来。
如此综合施策,就不会出现离谱的地王,也不会炒热楼市的投机。当房子功能归于本真,房价才能让趋向合理,老百姓望房兴叹的情形,就会大大减少了。 □雷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