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7年02月21日

陕西工人报煤业化工专刊-副刊 浅议人生之目的 欢喜秧歌闹新春 回眸 麻食儿

当前版:第A8版:煤业化工专刊-副刊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煤业化工专刊-副刊
08

浅议人生之目的

·曹本美·

北大中文系教授韩毓海在《重读毛泽东—从1893到1949》一书中深情地写道:“毛泽东在中国深刻的传统中诞生。当中国社会陷入原子化的一盘散沙的时候,中国绚烂的传统亦如花雨般自行坠落。毛泽东创造了一种局势,如同春风化雨,使中国的诸子百家互相碰撞、交织、融合,使散落的传统融合为有机的整体,亦如大医打通了这个巨人的经络,而使大道运行于其中。”

毛泽东打通中国这个巨人经络的大道,肇始于其对宇宙本源的思考,而宇宙的本源是什么呢?毛泽东回答说:“宇宙的本源就是变化,而变化的根源则在差别,没有差别,也就没有变化,而没有变化,就没有宇宙与人生。”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大至宇宙运行,小至寸心所感,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而正是变化中的矛盾双方在对立统一中推动着事物的向前发展,造就了生生不息、波澜壮阔的人类社会和自然万物的生命运动。

变化是既是宇宙和人生的本源,也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源动力。梁启超曰:“变者,天下之公理也。”世间万物无不是应变而生,唯其有变,方能保持代谢新生,才有推陈出新、生生不息之契机。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人生亦然。如果每天都是涛声依旧,重复昨天的故事,那么人生亦无乐趣可言,未来也就不值得期许,人生也就丧失了奋斗的动力。变者乃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改变现状的契机。那么,面对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万事万物,如何来对待人生?

人生,即人的生命活动。人只有通过活动才能表现自己,实现自己。其本质不在活动之形式,而在活动之目的。每个生命个体都有其存在之本源和目的。其存在之本源,在于因差别而推动的生物进化;其目的,在于实现其自我之价值。而其本源和目的,均离不开与整体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世间万物普遍联系而又有机统一,每一个个体都难以割断与外界的联系而独立存在。正是万物间的彼此联系和相互作用,才构成了有机统一的宇宙整体。个体彼此联系的属性,决定了个体在整体中存在的目的和意义。而个体相对独立的属性,又决定了个体的目的与整体目的之间的同中有异。而这种二重性,既是社会阶级产生的根源,也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内驱力。

万事万物在相互联系中推动着整体的发展,而在推动整体发展中藉此以实现个体之目的。可见,个体目的的实现,必须向着有利于整体目的实现方向的发力,当个体偏离了整体目的的轨道后,就等于站在了整体的对立面,其给整体带来负能量的同时,也带来了自身的毁灭。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正是这种万事万物相互联系而又有机统一的最高领悟,而万物藉以彼此联系的纽带是什么呢?是利。利有自利、互利和利他。对此,中国古代哲学流派上有过截然不同的观点。杨朱主张:“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也。”认为天下之利是由无数一毛之利组成,不能因为天下之利大于一毛之利,就为天下之利而害一毛。一毛之利不保何以保天下。主张贵已、重生,人人不损一毫,通过个体的自利而达到整体的共荣。而墨家的祖师爷黑子则主张天下兼爱,无论贫贱富贵,爱路人、爱乞丐如爱自己的父母兄弟,是完全地利他。完全的自利固难立世,而完全的利他如无源之水,亦难长久。儒家去其两端而取乎中庸之道,主张“利用安身”,通过利他以自利。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孟子讲:“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能为。”恒产,即物质之利。先有安身立命之物质基础,然后方可风行教化,遵守道德伦理规范和社会秩序。而这也是历朝历代注重经济建设的根本原因。而建立道德伦理和法治秩序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对利的追求,为了更好促进整体和谐之利。客观物质条件和所接触的社会环境,决定一个人的主观意识和思想。繁荣经济、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在利用安身的同时,带动提升主观的思想境界和素养,促进更高水平的互利协作和社会管理成本的降低,进而促进人类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

中国历来有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深厚传统。以德治国之德行的评判标准很难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有一条不可否认的底线,即:是维护还是损害整体的利益,是自利、互利,还是利他。其最基本的要求是自利而不损人。损人利己之人,很难说他是有德行的人。无论这种损是经济利益之损,还是言语、思想、行为之损。放大到以德治国的高度,这种德政的体现,即建立一套符合统治阶级和大多数人利益的道德伦理规范,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而以法治国,只是以国家权威的形式对德行的规范和约束。法的内核是德。法无德不立,德无法不彰。而这一切,都没有改变“逐利”的本质,只不过是放大了对利之追求的合力。

每个生命个体都属于一个特定的群体。大至全人类,整个国家,小至一个地区、一个企业、一个家庭,人生之目的,就在于为整体谋利益,进而实现个体之利益;而人生成就之大小,关键是看其对群体利益追求之高低,有为人类整体谋利益者,如孔子、释迦摩尼、耶稣、马克思等,有为国家民族谋利益者,如秦始皇、唐宗宋祖、毛泽东、邓小平等,其所谋者大,其所获者也必大。唯先有大格局大境界,再辅之以大智慧、大魄力方能有大成就。

而无论个体成就之大小,其本质都是自我之实现。毛泽东讲:“人类之目的在于实现自我而已。实现自我者,即充分发达吾人之身体及精神能力至于最高之谓,达此目的之方法在活动,活动之所凭借,在于国家社会种种之组织,人类之结合。”人生目的之实现,必须以国家社会组织为凭借,以天地为舞台,而其实现途径在于精神和身体之能力发挥到极致。

那么何为精神之能力?青年时代的毛泽东认为:“人的精神是由知识与理智、情感和意志这两方面构成!而理智与知识,不能脱离情感与意志,欲求健全之精神,不仅需要追求知识,更需要养成情感,锻造意志。而当今之世,泛滥的知识与理智,压抑了情感与意志,正如卢梭所指:“如今学生读书,并不是因为他们爱知识,而是为了掌握一门谋生或投机取巧的本领,知识与理性的进步压抑了人类的天性。”放眼望去,大多数人都违背着自己的情感、意志乃至良知去行动,人人皆是在“理智”的驱使下,被迫去做自己不愿意做,违背自由意志的事情。其实,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异化”。

马克思把人类精神异化的思考推进到社会经济领域,发现了阶段的本质和剥削的秘密。发现了劳动的二重性和商品的二因素,挖掘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解释了为何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平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了畸形。追本溯源,这一切都是建构在对利益之追求的欲望之上。无论任何国家还是社会组织,其存在的基础和目的,都离不开一个利字。关键是看其代表的利益群体。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西方社会,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浪潮,首先在经济上壮大了一批资产阶级,并由财富的差距催生了新的阶级差距。使整个社会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阵营: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利用其物美价廉的商品和坚船利炮,在世界各地攻城掠地,建立市场,以攫取超额剩余价值。在它所到之处,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当时之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劫掠、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官僚资本主义的内外勾结和各种新旧思潮的激烈碰撞下,正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之下,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如马克思一样直面人类精神的异化,并提出:要改造这种异化,当务之急是改造哲学和伦理学,而不是追求某种具体的科学与知识。

国难当头,为什么毛泽东开出的医国之道的药方是改造哲学和伦理学?毛泽东这样说:“真正的思想所面对的应是宇宙、人生的大本大源问题,要变革中国,当求本源,而非枝节。夫本源者,即宇宙之真理。宇宙之真理,在于人人心中,掌握了宇宙真理这个大本大源,方能动人之心,天下之心皆动,则天下之事可为也。”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从改造人心入手,通过改造哲学和伦理学来改造时势。而其“宇宙之真理,在于人人心中”的深刻见解,与距其400多年前的王阳明“心心相应”,一脉相承。两位思想的巨人如两座永远闪耀的灯塔,一前一后在中华文明史的雄关漫道上指引前行。

王阳明说:“大道即人心,万古未尝改。”“大道”,即宇宙的运行,这就是生命力进入物质,并改造物质的运动过程,而它的最高成就,就是人心——人的心智的发展。宇宙之道,就是生命力的运行和进化,而它的最高成就,便是有心智的人,是人的心智的进化和培育——而这就是文明的成就与硕果。在《伦理学原理》批注中,毛泽东又说:“人人心中有良知,只要各自发现自己内心的天理良知,则人人皆可为圣贤,人人皆可为英雄豪杰。”24岁的毛泽东倡导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并通过对中国和西方历史的比较,提出了中国之衰败在于“抵抗力”——国家和社会政治组织能力低下的独特见解;他从组织新民学会,创办工人夜校入手,立志去创造一个新社会和新世界。

康德曾说:“人类最震撼的秉性,就在于为他人而工作,为后代而牺牲。”马克思把这种人类的秉性,称为“人的类本质”。在马克思看来,随着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的兴起,随着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追逐,人的上述“类本质”却正在丧失。于是时年25岁的马克思决绝地要抓住这种正在消失的“人的类本质”,发下与人类共命运的宏愿,并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正是这一宏愿深深打动、震撼了毛泽东和中国第一代共产党人;用青年时代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为天下受苦的贡献自己的一切”。

这就是伟人们在年青时给人生下的定义。反观今天的我们是何其的渺小,甚至都不配自惭形秽……(运销集团)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