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彩色艺术
倪小红
正月份大侄女结婚,受大姐的邀请我回到了我的老家——陕西洛南,在婚礼现场我看到了村子中已经几乎绝迹的花馍竟然出现在大侄女的婚礼上,看着这栩栩如生的花馍,我不由自主地用手机记录下弥足珍贵的时刻。
花馍馍,又叫“花馒头”,是在春节、清明、端午、结婚的时候,或者祭祖拜寿时候用的一种花样百出有色彩造型的馒头。老家的花馍曾被称为陕南人民玩在指尖的彩色艺术食品。在我童年时经常能看到节日花馍、婚嫁花馍、寿诞花馍、丧葬花馍、上梁花馍、乔迁花馍等一系列花馍,在老家花馍有着“吉祥物”之美称。这种用白面制作的花样繁多的花馍,在70、80年代是相互馈赠、以示情谊的最朴素、最纯真的载体。
蒸花馍是个费神劳力的力气活,也是技术活。和面、醒面、揉面,既讲究干湿均匀,又要注意力道,还要求制作者必须具备精湛的技艺,普通的面团很难制作成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和花儿形状的花馍。
花馍的制作原料简单,常以白面为主,豆子、花纸为辅料。制作需要剪刀、梳子、菜刀等工具,制作手法以切、揉、捏、揪、挑、压、搓、拨、按为主。做花馍首先要做馍盘(基座),馍盘一般有两个馒头大,然后将发酵好的面团用手捏、用剪刀剪,做出花儿和鸟儿等图案作为馍顶。如果面太软,或者图案太大,还需要用牙签或者较大的竹枝从馍顶部插到馍盘上来固定形状,最后放在笼屉上,盖锅后用大火蒸,待出锅即成为造型生动的花馍。
花馍形状最多的是喜鹊、燕子和蛇,喜鹊、燕子代表的是吉祥喜庆,这两种造型的花馍常出现在婚嫁喜事的饭桌上,而有蛇造型的花馍主要用来做祭拜的贡品。
大姐是做花馍的好手,每当村里有人结婚,她都要被请去帮忙蒸制花馍。听大姐说过她蒸过最大的花馍直径有30多厘米,重量达8.5公斤。花馍除了可以食用外,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不同类型的花馍有着不同的含义。小姨说她蒸的花馍最多的还是婚嫁花馍。
在当地农村,男女青年结婚时,新郎家要给新娘家蒸“上头糕”花馍,待新娘出门时,妈妈要将“上头糕”的根部切下来一块,让新娘带走,这样做意味着女儿从此在婆家扎根了。给老人过寿蒸的寿糕花馍,有九只造型优美的狮子簇拥着一朵怒放的菊花,寓意“九世共居”。而五彩斑斓的丧葬“面狮”花馍,表达的是对已故亲人的哀思。
这几年蒸花馍这种传统的面塑工艺在农村正日趋衰落,比它更惨的是手工编簸箕、手工挂面、手工雨瓦等传统手艺的彻底消失,而这些代表古老乡村文明的符号,已经逐步远离我们。对于花馍技艺缺乏继承人的现状,身为村长的大哥的看法是,“眼下的农村,年轻人都进城市打工了,家里就剩下了妇女、孩子和耄耋之年的老人,农村好多土壤肥沃的土地都闲置了,长满了杂草,谁还关心花馍制作手艺能延续多久的问题。大家都在一门心思想着赚钱,谁有钱谁是英雄,谁家楼房盖得豪华气派,谁家有小轿车,谁在村里说话就大声有底气。”大哥的话是农村现状的真实反映,在以致富为主要追求的年代,传统的光环在追求财富的人们的眼里已经黯然失色了。
好在民以食为天,蒸花馍的传统仍在顽强地展示着它维系亲情、友情的巨大力量。在那些走亲戚的老年人、中年人的篮子里、布袋里,花馍作为重要礼物,被郑重地放置在水果和其他礼物中间,礼轻情意重的寓意是不言而喻的。
看着侄女婚礼现场桌子的正中央整齐地摆放着各种花鸟图案的花馍,在香烟缭绕中,在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新郎新娘跪伏于地,祭拜祖先,缅怀亲人,祈祷吉祥安康。而那已经被许多我们年轻人遗忘的花馍,此时此刻却显得弥足珍贵,它已经不再是馒头做的工艺品了,它完全就是一种精神图腾。
(黄陵矿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