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7年04月22日

陕西工人报憩心亭 王宗仁印象 烟雨太湖 水乡花海 乡间植物二题 乡愁何往 槐花殇 大姚马帮

当前版:第A4版:憩心亭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憩心亭
04

王宗仁印象

□周养俊

很早就知道王宗仁这个名字,认识他却是最近的事情。陕西省散文学会成立,周明、王宗仁、阎纲、雷抒雁几位中国文坛重量级的陕西籍在京作家被邀请参加了成立大会。

这天,我一直在众多的名人大腕中寻找王宗仁,因为找不出曾在照片上看到的他,于是悄悄地问陈长吟先生,长吟指着我对面的一位说,那个就是王老师。

我的目光立即聚焦在这位长者身上:一身黑色衣服,一双黑皮鞋,一手提着黑色提包,一手提着尼龙质地的绿色手提袋。若不是在这样的场合,我一定会认为他是一位赶火车或者赶汽车外出办事的乡下人。

但是,这位长者确实是出版过31部散文、散文诗和报告文学集、现任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的著名作家王宗仁先生。

王宗仁是一位军人,十八岁参军到退休,他在西藏服役多年,与西藏结下了深厚情谊。离开西藏后还120多次翻越唐古拉山进行采访和考察,写下了许多感人的名篇,尤其是结集出版的《藏地兵书》赢得了读者的广泛喜爱和专家的好评,此文集获得了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也许是王宗仁的装扮,也许是他一口纯正的陕西话,我像是见到我们村一位长辈一样,走到他眼前,恭恭敬敬地向他做了自我介绍。

王宗仁慈祥地笑着,说知道我这个人,说你们这些人了不起,在单位担负那么重的责任,业余时间还坚持文学创作,实在是不容易。我早听朋友介绍,说王宗仁老师是个有心人,对陕西的作家尤其关心爱护,由此可见一斑。

王宗仁告诉我,他在外工作多年,就是这些年在北京,他也一直认为自己依然是陕西人,纯正的陕西土话,地道的陕西装束,最喜欢吃的也依然是陕西的臊子面、油泼辣子、锅盔、羊肉泡馍、槐花麦饭、油糕这些小吃食。对陕西的八宝甜饭,王宗仁更是情有独钟,中国散文圈里曾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次王宗仁回西安参加文学创作活动,午饭时服务员端上一盘八宝甜饭来,他吃了两口还想再吃,可是又觉得不好意思,只好任凭别人转动了桌盘。八宝甜饭转走了,他的眼睛还一直跟着,也怪,那天每个人的筷子都伸向这只盘子,眼看盘子中的甜饭被人一口口吃掉,最后,一位先生忽然一只手按住转盘,另一只手竟端起菜盘子将八宝甜饭全部倒进自己碗里。王宗仁瞪了那位先生一眼,然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他是后悔刚才的仁慈带来这么一个结果。

此事虽然大家当作一件趣事来讲,可是与王宗仁共进晚餐时,我却真真切切看到了他对八宝甜饭的喜爱。王宗仁的夫人也是陕西人,只要他在家,夫人每天都要给他擀一碗面吃,可是他回陕西吃面,哪怕是酒店里并不正宗的陕西面食,他也觉得比北京的香,他说可能是水土的问题。

陕西散文学会成立活动结束后,王宗仁和陈长吟等去了安康,对安康香溪洞、瀛湖和旬阳的老县城及蜀河镇进行了实地考察。

离开西安的那天,我去宾馆探望王宗仁。王老师和陈长吟交流探讨的还是安康话题。看得出他还沉浸在安康的山水中,思考的还是这块土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状态。他说蜀河镇历史上多次发生洪灾,大水来了人们就要上山逃命,家里的财产被水冲得干干净净,这里面有多少感人的故事呀!可是因为时间关系,来不及细访。他还想利用短暂的时间,去蜀河镇看看。

在陕西的时间,没有在西藏的时间多。写陕西的文章,没有写西藏的文章多。因此,王宗仁每次归来,都恨不得走遍家乡的角角落落,好好补上对家乡的深情厚爱。如果说西藏是他创作的灵感之泉,家乡则是他灵魂的之源。和王宗仁老师在一起的这两天,从他深邃的眼睛里,从他对蜀河镇的关切中,从他对家乡人文的探知和感慨中,我明白这不仅仅是热爱,不仅仅是关心,而是一个作家在寻根。并在寻找中开始新的创作,构思新的文章。这些文章一定饱含着家乡的深情,也一定很美。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