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新鲁艺“打造”记
□本报记者 王何军
清山,绿水,沧桑的窑洞内,一件件老物件唤起人们的革命记忆。
往日那个水泥住宅、铁皮厂房、臭水沟、垃圾山格格不入景象再也没了踪影。鲁艺文化园区班子用革命传统的鲁艺精神不断服务园区建设,激励全体职工把工作中每一个环节都当成竞赛战场,激发全体职工服务省级重点文化项目建设激情,实现了三年“突变”。
2014年,延安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文化引领,旅游带动”战略。延安市成立鲁艺文化园区管理办公室(简称鲁艺办),并将重托交给茆梅芳等3人。
住宅、厂房漫山遍野混乱地分布在周围,外面臭水沟、垃圾山挡在眼前,仅有的一孔办公窑洞,顶部大面积翻起灰皮,桌面、椅子布满了灰尘。
讲解员为茆梅芳这位新领导倒了一杯水,还没来得及喝,一块墙皮便落进了一次性水杯。此情此景,让新班子傻了眼。3人走遍了旧址的角角落落,在绕过两个山峁般的垃圾堆后,发现旧址的5号院有人居住,于是决定在此办公。“就在这办公,先从整治周边环境着手。”
“环境恶劣”的桥儿沟革命旧址考验着3位履新的班子成员,一切从零起步,他们下决心建设一个新鲁艺。
由于鲁艺文化园区正在建设,道路不通,只能步行上班,“卷裤腿,穿雨鞋、拄木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当时的真实写照,鲁艺办办公室主任侯海成回忆说:“桥儿沟地处偏僻,当时无路灯,加班加点到深夜,一不小心就踩进水坑泥潭,甚至摔跤。”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面对现状,鲁艺办主任茆梅芳称鲁迅的话给了班子三人极大鼓舞和鞭策,“唯有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充分发挥劳动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才能实现园区又好又快建设。”
省、市两级党委、政府对园区的定位和要求是建设“核心遗址保护、延安革命文艺纪念馆、东山革命文艺家馆、西山艺术家实践体验基地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园”五大区块,但征地拆迁、规划设计、手续办理,拜访艺术家,文物征集、方案编撰、评审论证,旧址保护、窑洞维修、消防安全……大事小事一股脑涌到眼前,做好任何一个区块都绝非易事。
“困难是弹簧,你强它就弱,只有我们自己强起来克服困难,才能实现最后的目标。”面对困难,茆梅芳如是说。
怎么办?竞争、比赛、发扬鲁艺精神,全方位开展劳动竞赛成为了鲁艺办的共识。
“劳动竞赛可不是搞花拳绣腿,我们要‘真刀真枪’解决建设难题。”侯海成说,竞赛自开展以来,鲁艺办充分发挥领导班子和骨干力量带动作用,以内设机构为基础,成立了4个竞赛小组,分别在制度完善、强化学习、项目动迁、陈列布展、资料征集、宣传教育以及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十几项工作中进行了研究与攻关,为园区优化建设、提质增效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4年11月3日,在拆迁结束即将举行项目奠基开工仪式的时候,茆梅芳从西安赶回延安,却因劳累过度晕倒在家,造成左脚骨折。3日后的11月6日,茆梅芳忍着巨大的伤痛站立在开工现场,只因她认为“我们是一个集体,领导的带动对整个‘战斗’的影响很大。”
百废待兴的旧址,一切都得学。文化产业不是儿戏,所有新鲁艺人只有拼了。
从赛学习、项目推进、资料征集到赛陈列布展;从赛宣传鲁艺精神、讲解员接待水平到赛消防安全知识,每一个环节都是“战场”。通过“红袖章”行动、“文明引导员”等各种形式的追赶超越竞赛,新鲁艺人把发扬鲁艺精神的劳动竞赛渗透到了园区建设的角角落落。
你修路来,我修窑,项目推进你追我赶。先后完成东西两山20个院落155孔窑洞的维修和东山一期景观道路300米、绿化面积6000平方米;实施教堂屋面防水及教堂内部维修工程、前广场维修、周边环境治理和公厕改造等。
项目建设火热,陈列布展人员也不甘示弱。既组织专家学者对主馆陈列方案进行了五次评审论证,又对茅盾、冼星海19位革命文艺家个体馆的陈列方案进行了讨论。在原来4个馆的基础上,先后在东山建成向隅、周立波、蔡若虹、安波、马可、石鲁、韩起祥7个革命文艺家个体馆。
文物资料征集人员走南闯北,一次一次拜访,感动了许多当年鲁艺学员及其子女。著名作曲家黄准、丁里夫人荆蓝、陈荒煤夫人张听和向隅、蔡若虹、安波、马可、石鲁、韩起祥等艺术家子女相继捐赠文物资料675件,通过整理收集使馆藏文物资料达到7800多件。
如今,拥有11个革命文艺家的个体群馆、38个院落269孔窑洞革命旧址、重点保护区6735亩、一般保护区545亩的鲁艺文化园区初见皱形,已经接待各类游客5万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