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让“硬科技”改变生活
——走近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科技成果产业化团队
这是一个年轻的孵化团队,成立仅有4年。
这又是一个高产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团队,孵化出的高新科技企业已超过160家。
他们浪漫而青春,却也深沉而“专情”。
用团队创始合伙人之一米磊的话说,让“硬科技”改变生活,是他们始终如一的目标。
这就是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创新团队“中科创星”,一家专注于“硬科技”的创业投资孵化平台。
近年来,这里打造出“人才+技术+资本+服务”四位一体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为破解“科技经济两张皮”作出有益探索。
“科研价值观”转变催生出的产业化团队
作为“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之一,38岁的米磊很忙。在位于西安南郊的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称西安光机所)的办公室里,几乎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大洋彼岸、带着创意“点子”的创业团队前来洽谈合作。
若非投入到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身为西安光机所副研究员的米磊或许会和多数同事一样,每天花大半时间泡在实验室里。
作为我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领域的“国家队”,创建于1962年的西安光机所,近年来也因创业孵化而屡屡被同行“聚光”,关键就在于其“科研价值观”的转变。
“作为国家的科研机构,除了面向学科前沿、面向国家战略,还应切实面向民生需求,把技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西安光机所所长赵卫说。
2013年,西安光机所联合社会资本发起创办的创业投资孵化平台“中科创星”正式成立,逐渐打造出融“研究机构+天使基金+孵化器+创业培训”为一体的科技创业生态网络体系。
米磊成了最先“吃螃蟹”的人之一。
“‘中科创星’为处于不同阶段的创业者提供‘一站式’贴身增值服务,包括物理空间、科研平台、投融资、人力资源、知识产权、法务服务、创业培训等。”米磊说。
曾在加拿大留学的海归硕士侯祎波,2015年带着将3D打印应用于骨科治疗的技术来到西安光机所。这里提供给她的,有可供开展研发的科研人员、实验平台和研发设备,天使轮融资让企业有了启动资金,以及从公司注册、组织架构,到创业培训的全流程一站式服务。解除了后顾之忧,她的“博恩生物”公司很快成立并研发出产品,在生物医用骨材料市场上崭露头角。
米磊将这样的孵化方式称之为“热带雨林”模式,“过去研究所成果转化采取的是农田模式,专注于‘铲除杂草’。而热带雨林模式更强调雨水、土壤、空气、生物的多样性,给创业者提供良好的环境,让其自由生长。”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