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
——陕西工运学院帮扶荆竹沟群众脱贫工作见闻
(上接一版)
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
在荆竹沟乡村道路沿途,何成一边开着车,一边向记者介绍村情和环境,对于沿途所看到的每一个住户,户主是谁,家里有几口人,分别是什么情况,他随口都一一说得清楚具体。包括沿途看到山坡上的庄稼,他也能随便分辨出每一块土地的主人。
“他开着自己的车,用自己的钱加油,方便的不仅是自己,还有我们大家。”随行的景家社区第一书记佘海平说,“我们的村组干部到镇上、区上去开会坐着他的车,到市、区两级有关部门去争取项目支持,我们还是坐着他的车。平时在路上,只要车上还有空座位,他都会主动停下来,把走路的群众顺便捎带上,既方便了群众,同时也顺便了解一下乘车群众家庭的近况。”
何成告诉记者,他在2014年来到荆竹沟驻村扶贫之后,感受到当地交通不方便,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便决定拿出家里的积蓄拿购买了一辆小轿车,至今两年时间在村里就跑了6万多公里。
在佘海平等当地干部群众的印象中,何成和彭嘉楠能够务实,坚持吃住在村里,扑下身子,扎实工作。无论是走访农户调查摸底,还是帮扶解决村里和群众的困难,他们在每一项工作中都不走过程,不做样子。“最关键的是,他们能够把群众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干,把贫困群众当作自己的穷亲戚来真心帮扶。在日常走访中,他们还消化了很多群众之间的矛盾和民事纠纷。”佘海平说。
“从繁琐的小事中就可以感受到何成的真心实意。”社区副主任邓玉忠举例说,“他在去年底,为了帮助斗鸡养殖户做好销售,他将个人的亲友和同学全部发动了起来,经他手卖出去的斗鸡就有200多只。”
去年9月份,为了帮助荆竹沟五组贫困户汪光明居住的房屋尽快完成改造提升,何成和彭嘉楠与当地的干部群众一起劳动,搬运瓦片,手掌都磨起了血泡。在农电改造和修建便民桥时,他们和群众一起抬电线杆,背水泥等,每次劳动都汗流浃背,让在场的干部群众深受感动。
“三年来,我们们每年驻村至少在220天以上,肯定是超过了组织规定的扶贫驻村时间要求。”在回顾过去的扶贫工作时,何成说,“作为一名咱们村里人,就是要尽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特长,尽最大努力,如期完成脱贫攻坚帮扶的工作任务,确保不丢工会组织的脸。”
与何成接触的一天时间里,记者发现“咱们村”已经成为他的口头禅,随口而出的每一句话开头,都自然而然地带着这个三个字。从他的言谈举止及干部群众的评价中,记者感受到他的身心切实融入到了这一片土地和群众之中。
而他们的工作也得到了干部群众和贫困户的认可。去年底,他们两人被评为茨沟镇扶贫工作先进个人。
团体协作帮扶脱贫工作
对于荆竹沟贫困群众脱贫的帮扶,不是两名驻村队员的单打独斗,而是陕西工运学院团队力量的整体战斗。
记者在社区的一份统计资料中看到,陕西工运学院三年来先后在贫困户房屋修缮、村活动室修缮、产业奖励扶持、信息化建设、支持文化娱乐、技能培训等方面,都分别给予了资金扶持和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
社区主任陈宜峰还向记者罗列了一长串事例。三年来,他们先后通过争取项目支持,先后解决了荆竹沟片区群众农电改造、人畜安全饮水、7.6公里村道塌方、“空板”整修、电话和网络覆盖面不广、便民桥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难题。
特别是他们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在镇、村建立健全了工会组织,并针对性开展和加强务工维权知识、养老护理员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注重对贫困群众做好“造血”式扶贫。三年多以来,投入培训方面的资金、物力、人力价值达到20多万元,培训覆盖面已经涵盖全镇,涉及区、市。
记者采访了解到,当前,在扶贫对象核实及数据清洗工作之后,他们将继续坚持采取以往的工作队驻村帮扶和全体党员干部联户帮扶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并“对症下药”开出了“综合处方”:扶持有经验的农户继续发展种、养殖业,对其购买种子、化肥、牛犊、羊羔和仔鸡等给予补贴或者奖励,帮助其扩大发展规模;引导无技能而外出务工且收入不理想的人员,参加养老护理技能培训及就业;加强老、弱、病、残、幼等无劳动能力人群的上门关怀,进一步落实对他们的各项政策待遇;着力解决好特殊家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为全村或部分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工会会员购买互助保险中的相关险种;多方筹措资金,进一步完善片区道路、饮水等基础设施的“收尾”工程;继续寻找资源,为荆竹沟旅游开发积极招商引资,争取早日投入建设。
“陕西工运学院给出的这些帮扶措施,实实在在,让人摸得着,看得见,确保现存的贫困户16户57人和脱贫户不返贫,确保精准脱贫,稳定脱贫,并如期实现。”社区党支部书记陈支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