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楼的记忆
西安华侨商店 严建设 摄
修建于1954年10月的西安市华侨商店(原名中山百货大楼)是建国后西安市第一座新建的大型百货商店。不仅修建的时间早,而且地理位置处于西安市黄金地段的东大街,北望陕西省人民政府,西望钟楼,东望东门,南望文昌门。当时又是繁华的东大街上最高的一座建筑物,因此身份显赫,地位特殊,被称作“西安市的窗口单位”、“城市的符号”。
八十年代以前它一直是西安城内三大百货大楼之一,另外两座大楼分别是民生大楼和解放大楼。八十年代后,更名为“华侨商店。”这座位于东大街黄金地段的大型百货商场因2011年8月份街区改造,走完了56年的风风雨雨。曾经的辉煌,曾经的萧条,都留在了历史的记忆中。
华侨商店曾经是西安市商业界一颗璀璨夺目,光华四射的明珠。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这座大楼每天都有上万人进进出出,人头攒动。每逢周末,这座大楼门前的街道上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好像锅里的沸水时时刻刻都翻腾着。同其他几座百货大楼一样,是大大小小商品的聚集地和集中营,大到电视机、洗衣机、电风扇,小到针头线脑、扣子、拉锁……人们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在这座大楼里都能买到,尤其是新上市的紧俏商品,电视机、洗衣机、电风扇经常供不应求。我的父亲为了买一台落地风扇曾经排过5个小时的长龙队。那些年代商业鼎盛,能在这座大楼里工作是一种荣耀和骄傲。
然而九十年代初,我在这座大楼里工作的时候,因为新型民营仓储式购物商厦、连锁超市的兴起,国营经济就开始下滑了。虽然1993年后企业推行租赁联营模式曾经一反常态,出现回光返照的景象。但1996年后,国有经济被市场经济冲击的行将末路。华侨商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萧条、冷清。企业经济效益不好,起死回生的最好办法就是寻找商机和减轻负担。1998年商店大批员工离开商场自谋生路,我也从营业部主任职位上辞职,随波逐流到广阔的天地中寻觅属于自己的空间。最终以文字为生,先后在文化公司和报社就业。
回忆过去,往事还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虽然逝去的时光无论如何都追不回来了。到如今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在熙熙攘攘的世界里心满了又空,空了又满。有时伏案哭泣,有时对酒当歌,有时临床听雨,有时对月怀人……总而言之生活越来越美好,心里更多的是知足和幸福,喜悦和温馨。回首华侨商店的历史,回首西安四条大街的历史也是日新月异的进步。
早在2011年东大街改造之前,南大街、西大街、北大街都已旧貌换新颜。西大街的风格是仿唐建筑一条街,古香古色、大气豪迈;南大街的风格是现代豪华,琼楼玉宇,大商场、大银行遍布其中;北大街的风格是宽阔明朗,道路宽阔,一幅幅欣欣向荣的图景。东大街是最后一个改造的工程,改造前的东大街道路狭窄逼仄,路上自行车、三轮车、机动车,路上行人你争我抢,天天堵塞。改造后的东大街实现了六行道,道路宽阔,设施规范。机动车、公交车各行其道,交通安全,畅通无阻。在华侨商店旧址上,一座6层高、焕然一新的现代化大型商场拔地而起,即将营业。
全面改造后的东大街前景无比辉煌,据说一个堪比北京王府井和上海南京路的西北第一商业金街不久将会出现在我们眼前。 □崔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