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高技能“行情看涨” “八级工”大有可为
在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八级工代表着高技术和高收入,备受推崇与尊敬。如今,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产业迈向中高端,这些高技能人才愈加受到重视。
高技能“行情看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6月9日透露,截至2015年底,我国有技能劳动者1.65亿人,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1%,高技能人才达4501万人,占就业人员总量不到6%。
从载人航天、蛟龙下海可以看到,我国顶尖技能人才的作品可与世界强国媲美,但手表、汽车、机床等量产产品在质量上却不能相提并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技能人才金字塔的塔基不稳:从原料生产到制作加工成形环环相扣,一个工序出问题就会满盘皆输。
“在工业领域,正常的人才结构是1个科学家、10个工程师、100个技能人才。”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说,科学家和工程师可以引进,而各国都没有大规模引进技能人才的先例。
从市场供需来看,近年来,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岗位数与求职人数的比)一直在1.5:1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1以上,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当前,市场经济中的供求关系正在发挥作用。“我们学校99%的毕业生实现就业,就业一年内的毕业生月平均薪酬超过4000元,优秀毕业生及深圳紧缺专业毕业生薪酬可达7000元以上,高于一般本科毕业生的平均薪酬。”深圳第二高级技工学校校长王海龙说,在欧美和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中等收入人群的主体是技工,也就是“高级蓝领”。
“八级工”不可或缺
我国制造业体量巨大但缺乏核心技术,长期处于产业链条的末端。为此,我国近年来大力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但却面临“设备易得、技工难求”的尴尬局面。
“我们很缺技能人才,正在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深圳市智科通讯有限公司董事长塗皓介绍,随着企业的转型升级,其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但高技能人才却越来越少,长此以往,不要说产品升级换代,就是维持现状也很困难。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