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86.4%受访者称须治理塑料袋使用
菜市场使用最多
今年是“限塑令”正式实施的第9年。在一些地方,限塑令的处境却越来越尴尬,很多小商铺仍然提供免费塑料袋。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7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1.9%的受访者认为“限塑令”执行得还不错,31.6%的受访者认为一般,26.4%的受访者直言效果差。菜市场(69.4%)、街边小摊贩(65.5%)和超市(56.3%)被指是塑料袋使用最多的地方。86.4%的受访者认为需要对塑料袋使用情况进一步治理。
菜市场、街边小摊贩和超市被指塑料袋使用最多
35岁的北京某超市工作人员张红艳介绍,现在不少人已经养成了来超市购物自带购物袋的习惯,“限塑令还是产生了很大效果的。只不过感觉近两年在执行上有些松懈了”。张红艳表示,消费水平在提高,一些年轻人不在意几毛钱,有时候图方便就会购买。
张红艳说,蔬菜、水果区是使用塑料袋最多的地方,“这些都要分类分装以便于称重,没办法不用塑料袋,也没办法限制使用。每天超市里的自取手撕塑料袋是消耗量最大的”。张红艳坦言,有些人觉得称水果用的塑料袋免费,就会撕下很多带走,“现在超市方只能把塑料袋放在离工作人员比较近的地方,提醒消费者按需取用”。
平时购物,人们会在意花几毛钱去购买塑料袋吗?60.1%的受访者会在意,39.9%的受访者则表示不在意。哪种场合塑料袋使用最频繁?菜市场(69.4%)、街边小摊贩(65.5%)和超市(56.3%)被指使用最多,接下来是快递和外卖(32.9%)、商场(22.1%)。
关于“限塑令”的实施效果,41.9%的受访者认为还不错,31.6%的受访者认为一般,26.4%的受访者直言效果差。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限塑令”的执行效果并不太理想。从社会现状来看,基本上是商家赚钱,消费者买单,塑料袋随意使用,这不是“限塑令”的本意,“限塑令”本意是要遏制和杜绝塑料袋盛行的局面。但现在看,塑料袋仍是生产如故,销售如故,使用如故,商家赚钱如故。
71.6%受访者认为消费者没有树立环保意识不主动遵守“限塑令”
“限塑令”执行9年,有人说效果已不如最初,甚至“名存实亡”,刘俊海认为,这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是政策制定执行9年来,没有经过事中事后的效果评估,没有评估就没有更大的进步。二是商家唯利是图,基本上把‘限塑令’当成一种赢利途径,在塑料袋收费的同时并没有同步为消费者提供免费的环保型购物袋。当时应该一方面要求商家限卖塑料袋,另一方面要求其提供无偿的纸袋或适当价钱的布袋。三是消费者对塑料袋消费不理性,对购买几毛钱的塑料袋不在乎。在宣传倡导消费者使用环保纸袋、布袋并循环利用方面做得还不够。”
“限塑令”的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71.6%的受访者认为是消费者没有树立环保意识,不主动遵守;62.4%的受访者直指监管不到位,难建立限塑环境;52.3%的受访者认为是政策缺乏落地的具体规定和指导;41.3%的受访者指出散户商家仍主动免费提供塑料袋。
刘俊海认为,在调控塑料袋的使用方面,”政府的手”缺失。刘俊海介绍,“限塑令”在执行时被有些地方理解成“卖”,觉得只要需要花钱消费,消费者肯定就不舍得用了,时间长了商家自然就卖不出去了,想用市场“无形的手”调控塑料袋使用情况。这个设计构想是好的,但没有解决问题,原因就是不具有可操作性。在很多消费者看来,塑料袋是刚需,没带购物袋就只能购买商家的塑料袋了,而且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几毛钱已经不能作为市场调节的手段了。
86.4%受访者认为须对塑料袋使用进一步治理
民调显示,86.4%的受访者认为须对塑料袋使用进一步治理,36.1%的受访者直言非常必要。
张红艳希望政府加强宣传,提高消费者环保意识,自觉减少使用购物袋。“其次,应该多生产高质量的塑料袋,让大家循环利用,减少浪费。”
刘俊海建议把“限塑令”改成“禁塑令”。“禁止生产使用塑料袋,用纸袋、可循环利用布袋、编织袋等取代塑料袋。将绿色生产、绿色销售、绿色消费等绿色的商业模式和生活方式作为回顾、反思、完善‘限塑令’的重要指导思想。”
(杜园春 汪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