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文学艺术能培养起我们一种独特的“悟性”,对现实的一种强烈的洞察力,能够使我们目光如炬、心细如发,能够开阔我们的境界和思想。中国人历来重视读书,所谓“耕读传家”。伟大如皇帝者也要劝人读书“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家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读书于中国人而言不仅是蕴涵着宇宙天地之道,也记载着人的生命情感。中国人往往将读书看成是生命的延续,一种使生命达到不朽的途径和手段,因此才有“立德、立功、立言”。
清风明月之夜,一卷在手,纸页沙沙,书香缕缕,兴起而读,兴尽而止。此时读书于我们而言已不仅是开拓视野,增长才识,更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工作之余,捧书一卷,或坐或卧,寄身于黑白纵横之处,徜徉于行云流水之间。那份悠然实乃享受。人生与书相伴,孤独也是享受,喧嚣也能保持平和,浮躁也依然清醒。明代的于谦曾作过一首《观书》的诗来抒发自己读书的感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流,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尤其这句“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真是给人一种畅酣淋漓之感。同样,作家柳青也有一首诗,谈读书的感受:“熟读五车书,胸中万仞山,逾越千年事,心底一平川。”此诗与翁森的“数点梅花天地心”、于谦的“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异曲而同工。
读一本好书,常使我幸福地颤栗。记得当年读《穆斯林的葬礼》时,我一连几天,都悲伤不已。我的心境随着小说里的人物起承转合、跌宕起伏,读到情深处我禁不住潸然泪下。我已分不清哪个是小说里的世界,哪个是现实的世界。这种感觉在我后来阅读陈忠实先生的中篇小说《蓝袍先生》时,再次得到了验证。当时我是坐在宿舍的床上,当我读到“蓝袍先生”他们那个班的同学举办联谊会,一群耄耋之人,回首人生,感叹命运时,我忍不住失声痛哭,结果吓得同宿舍的同学往外跑。
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读书其实是在读人生。读书虽然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厚度和深度。一个人读什么样的书,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史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