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之家教家风
纵观古今,凡达官贵人之家,大多好景不长,因其子孙逐渐骄奢淫逸,过不了两三代,便门第没落,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唯独曾国藩兄弟五人的家庭,至今绵延至第八代孙,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如此长盛兴旺之家,在古今中外皆属罕见。人们对号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的评价或褒或贬,或扬或抑,但对曾氏家风,却是人人佩服。
曾氏家族之所以如此人才辈出,是与曾国藩良好的家风、严谨的家教密不可分的。
1811年,农历十月十一亥时,曾国藩诞生在今湖南省双峰县荷叶乡神冲天子坪村。曾家祖祖辈辈都是勤劳节俭、忠厚善良的农民。曾国藩从小受家庭影响,半耕半读发奋苦学成材,后因战功卓著封侯拜相官至极品,且四个弟弟曾国潢、曾国华、曾国荃、曾国葆齐如雁阵皆受皇封同做高官,赢得满族荣华。但他时时处处谦虚谨慎,再三告诫子孙后代必须“半耕半读,勤俭持家,以继承祖先的优良传统。”要他们亲自参加打草、捡柴、拾粪、插禾、锄地、收割等农事劳动,不许仗势欺人,不许使婢差奴。曾国藩对祖父星冈公遗下的“治家八字诀”甚为推崇:“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即读书、种菜、养鱼、喂猪、早起、扫屋、祭祖、睦邻八件事情)。”其住宅取名“八本堂”。八本即: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这八本是曾氏书香门第家庭教育之精髓,曾国藩兄弟及其子孙后代终身行之不懈。此外,曾氏祖传家规家风还有三不信:不信僧巫(和尚师公),不信地仙(风水先生),不信医药(凡药三分毒);三致祥:孝致祥,和致祥,恕致祥;以及“勤俭孝友”四字要诀:勤劳俭朴持家,孝敬父母长辈,友好兄弟姐妹,团结左右邻居。
曾氏的家庭教育,以八本为经,以八宝为纬,以四字要诀、三不信、三致祥穿插其中,经纬连贯,脉络相通,这就形成了一套治家的完整可师的理论体系,实为一部珍贵的家庭教科书。
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曾国藩生长于一个勤俭孝友的大家庭,他自结婚后,生有子女,虽任侍郎,任总督,任大学士,直到封侯拜相,他的家庭生活,仍然和青少年时期当农民一样,克勤克俭,戒骄戒躁,从未丝毫骄奢,这是许多人都不易办到的。曾国藩的日常饮食,总以一荤为主,非客到,不增一荤,时人称之为“一品宰相”。其穿戴更是简朴,一件青缎马褂一穿就是三十年。曾国藩出将入相,每天日理万机,自晨至晚,勤奋工作,从不懈怠。主要公文,均自批自拟,很少假手他人。晚年右目失明,仍然坚持不懈。他所写日记,直到临死之前一日才停止。其妻子女儿,跟他同住江宁(今南京)两江总督府。他规定她们白天下厨做饭菜,夜晚纺纱织麻到11点,日日夜夜如此,从未间断。
曾国藩一生著述甚丰,单是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的《曾国藩全集》共有30卷数百万字之多。然而,唯独《曾国藩家书》最为著名,流传海内外。无论城乡,凡知书达理之家,多备有曾氏家书家训,以便教育子孙奋发上进,有所作为。
曾氏家书家训有许多深刻独到的见解。曾国藩于同治二年给曾国荃的信中写道:“余蒙先人余荫而居高位,与诸弟及子侄谆谆慎守者但有二语,曰: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由俭入奢易于下水,由奢返俭难于上天。欲得家运绵长,第一要禁止奢侈享用。”
曾国藩对自己大富大贵的家族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于咸丰十年九月写信给曾国荃说:“傲为凶德,惰为衰气,二者皆败家之道。……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富贵人家,不可不牢记此二语也。”从古到今,骄傲专横者总是好景不长,且常常导致众叛亲离、身败名裂的下场;懒惰则出现衰败颓丧之气象,必须高度警惕。他又强调指出居家四败:“妇女奢淫者败,子弟骄怠者败,兄弟不和者败,侮师慢客者败。一家能勤能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
曾国藩撰写了一副十分警策的对联:“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此联发人深省动人心弦,实为广大读书人的座右铭。
曾国藩谆谆告诫儿子纪泽、纪鸿道:孝敬父母,友好兄弟是一个家庭的吉祥之兆。此因果报应是很灵验的。又说:“兄弟和(和睦),虽穷氓小户(贫穷无名的人家)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富贵大家族)必败。”
曾国藩再三叮嘱子孙:我不愿儿孙为将领,也不愿儿孙为大官,只希望成为饱读诗书、明白道理的君子。能做到勤劳节俭,自我约束,吃苦耐劳,能屈能伸,就是有德有才的人。
道光二十九年四月,曾国藩又对四个弟弟叮嘱道:从古到今,官宦人家,大多只有一二代竭尽享乐便完蛋了。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子孙后代开始是骄横跋扈,接着是荒淫放荡,最后落得抛尸荒野的下场。而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诸弟读书不可不多,用功不可不勤,切不可时时为科第仕宦起见。
曾国藩的家书家训,其子孙后代不仅认真学习,而且均一一落实在行动上。曾家勤俭谦恕,孝敬父母,友好兄弟,是做得最好的典型。据家乡老人回忆:曾家上下齐心,尊老爱幼,和睦相处,从未出现过不团结的现象。他们绝大多数留学英、美,学贯中西,成就卓著,成为教育界、科技界、艺术界的名家大师,饮誉五洲四海,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张宏杰
相对论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理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爱因斯坦并没有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一时间石破天惊。1909年,德国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奥斯特瓦尔德提名爱因斯坦为1910年度诺贝尔物理奖候选人。但当时狭义相对论很有争议,美国首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迈克尔逊,直到逝世都坚持认为“相对论站不住脚”。在当时的主流物理学界,对于狭义相对论的怀疑论调占了上风。这样一来,尽管奥斯特瓦尔德后来又在1912年和1913年连续提名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获诺贝尔奖,但爱因斯坦始终未被评上。
1915年11月,爱因斯坦先后向普鲁士科学院提交四篇论文,他解释了水星近日点的进动,并给出正确的引力场方程。至此,广义相对论的基本问题都解决了,广义相对论诞生。伴随而生的是更加激烈的争论。而且这一次的争论不单单是纯粹学术上,由于爱因斯坦是犹太人,而且是生活在德国的犹太人,因此他和他的相对论不幸成为政治运动的牺牲品。
1919年初,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名爱因斯坦为诺奖的候选人,理由是广义相对论的成就已经超越牛顿力学。1919年5月,爱丁顿和戴逊率领科学考察队考察验证了广义相对论的某些内容,并将结果于当年9月公之于世。同年11月,英国皇家学会会长汤姆逊宣布:爱因斯坦的理论是牛顿之后最重要的进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高的成就之一。
一场针对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的恶意攻击也随即展开。1920年8月24日,一场反相对论的公开演讲在柏林最大的音乐厅登场,主讲者是德国实验物理学家格尔克和铁杆反相对论人士魏兰德。一个月后,德国中部旅游胜地巴德瑙海姆上演了第二场反相对论公开演讲,主讲者包括著名的德国实验物理学家、19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勒纳德。19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斯塔克也
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