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验
——高温下的劳动者
编者按
热!热!热!连日来,全国多地都进入“烘烤”模式,最高气温屡屡超过39℃。大多数市民都尽量选择待在凉快的地方,然而许多劳动者始终坚守在高温最前线,经受着烈日“烤”验。本期推出的专题报道就是要捕捉高温下这些朴实平凡的身影,记录下他们的汗水与足迹。
近日,在航天四院温场检测布线工作中,操作人员忍受炉内散发的高温,认真检查铂电阻连接情况,闷热高温的环境下,汗珠顺着脸颊不停地往下流。
□通讯员 田鹏 摄
交警上岗五分钟变“焦警”
连日来,太阳炙烤着西安的每一寸土地,而高温下坚守工作岗位的女交警挥动手臂、吹响哨子,指挥着车辆有序前行。即使脸颊被晒得黑红,额头上布满了汗珠,她们也没有因此懈怠,依然对工作认真负责。这是记者7月24日下午在西安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莲湖大队西大街中队执勤点——西华门十字看到的场景。
西大街中队共有120人,其中,西华门岗台女警共有32人。她们每天工作时间是早上七时到晚上十时,一天分为两班轮休。为了避免中暑,每隔一个半小时换休一次。即便如此,高温之下,交警们中暑现象也时常发生。
记者试着站在岗台边上感受她们的工作环境,只觉得车辆行驶带来的热浪扑面而来,全身每个毛孔都被火热的气浪包裹着,整个人像泡在一个盛满热水的缸里。再加上太阳炙烤着……不出五分钟,记者身上的衣服已经湿透,额头、背上都是汗水,脚底板也一阵阵发烫,感觉有些头晕目眩。记者看了一眼手中的温度表,此时温度已经高达44℃,而地表温度则接近60℃。
该中队的执勤范围包括北大街、钟楼、西大街等城区主干道,每天的车流量和人流量都很大,所以这里也是交通事故频发路段,她们在执勤的同时,还要机动处理交通事故。在西华门执勤的辅警李琳告诉记者:“刚刚警务车上还坐着两名交警,现在她们一个在北门,一个在钟楼,都正在处理交通事故。”
□本报记者 兰增干 实习生 张文倩
连日来,陕西迎来高温天气,在西安工务段管内千里铁道线上,热浪滚滚,道心温度高达60℃以上,职工坚守在安全生产第一线,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畅通。图为职工查看线路高低。□通讯员 李毅安 摄
冷库工作者的“冰火两重天”
连日来的高温酷暑,让很多人说恨不得把自己塞进冰窖里凉爽一下。在三伏天里真有一群人的工作是在-18℃的冷库里。7月24日下午,记者走进西安市方欣冷库,感受“冰火两重天”。
只见冷库门口外大棉袄、棉裤、皮窝窝,拉货的师傅进去了穿上,出来了再脱下,忙碌的场面和反季节的着装,不由让人想尽快走进去体验。走进冷库,大门打开的一瞬间一股冷气扑面而来,“呀!真凉爽,这是冬天的感觉。”记者刚才出汗的头发上瞬间感到有些发硬,鼻孔在吸气时明显有冻得粘连的感觉,看看墙上温度表显示-18℃,真有隆冬的感觉。各种冷藏食品摆放整整齐齐,工人穿着厚厚的棉衣依然忙碌着。
吴师傅来自渭南,在这里拉货已经有10年了,每天进出冷库已经是很平常的事情。吴师傅说:“刚开始进冷库拉货时自己也心虚,想着接近60度的温差,感冒生病了咋办。但是,拉货也是个生计,别人能干咱也能干,只要按照要求着装也应该没啥问题。如今早已经习惯了,你看我现在,穿着大棉裤在外面送一趟货也不觉得热,在里面装上一车货也不觉得有多冷。”吴师傅笑了笑,又开始装货了。
现场的冷库管理人员毕志刚介绍,大家都以为夏天冷库工作是最舒服的,其实夏天是最难熬的季节,一冷一热温差大,人很不舒服,在冷库里待久了可能会出现身体损害,反而冬天工作会舒适很多。在这“冰火两重天”的工作环境下,我们严格要求进出的工作人员一定要按照要求穿戴棉衣、棉裤、棉鞋进入冷库,里面寒冷阴湿,一旦保护工作没做好,就容易出现风湿病和关节炎,所以规范着装才能保护自己。 □本报记者 刘强
身穿“皮衣”带电作业
7月,宝鸡市进入每年温度最高时。18日11时,在滚滚热浪侵袭下,宝鸡市吉利大道新城变工地外树荫处坐着几个无精打采的农民工,咕咚咕咚大口喝水是他们的唯一声响。靠近马路绿化带边上,停放着一辆完全暴露在烈日下的绝缘斗臂车。
凝望“太阳”的小伙张亮是国网宝鸡供电公司现场带电作业的专责监护人——既是地勤,又是地线接线员。“我今天的工作就是根据部署,用警示条和固定桩将作业杆塔及作业车围起来,接好地线,然后对高空中斗内的带电作业员实施地面监护。”
顺着张亮的目光望去,在与太阳一个方向的10千伏高压杆顶端,两个包裹严实的墨镜小哥除了聚精会神在线上拧螺丝和放绝缘管外,并无太多交流,只是不断甩头。
“他们正在带电搭接‘T’跌落式熔断器上的引线,很危险!”配电带电作业班现场工作负责人段玮说,“入伏以来,我们公司仅有的8名带电作业工每天都有一两起带电作业任务,他们不时甩头,是避免汗滴入眼。”
中午12时,室外温度已接近40℃,斗内的杨栋和刘欣欣才完成任务走出绝缘斗臂车。
两人脱下密封不透气的绝缘服时,里面的棉质工作服已经湿透,几乎能拧出水来。“汗留在眼睛里特别蛰,就想甩一甩头。”杨栋说完,又习惯性潇洒地甩了甩头。
“尽快完成新城变,助力宝鸡高新区科技新城事关宝鸡东拓战略、事关宝鸡产业升级的引领和示范,必须带电接入。”配电运检室副主任王若鲁语气坚定,“连日来的持续高温,给全副武装的带电作业工带来不少挑战,但新申请接线用户越来越多,我们仅有的8个带电作业工责无旁贷。”
而摘下线、绝缘以及防穿刺三层手套的刘欣欣则开心地说:“尽管使劲流汗让我不断甩头,但想起带电作业可以保证高温天辖区百姓空调正常工作,我就很自豪。”
□本报记者 王何军
“让美丽彩虹带来凉意”
7月23日上午10时,西安市气温已飙升至40℃,莲湖区环卫应急保障中心的工作人员,早已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在开远门立交桥十字,37岁的雾车司机相文平正与工友进行喷雾作业,几十米奔涌而出的巨大水柱,一时间在热浪中飘起“绵绵细雨”,出现一道彩虹……不少市民经过此处,享受着丝丝凉意。
“为城市‘降温’,帮市民解暑就是当前主要责任。”相文平说,该雾车具备街道治霾、除尘、降温等功能。
“水雾透过阳光折射出一道道亮丽的彩虹,感受降温,还能欣赏到如此美景,心里美滋滋的。”市民刘女士说,环卫工人不辞辛劳,不畏酷暑,给市民送清凉,慰藉我们因为高温天气带来的烦躁情绪,我们从心底表示感谢。
在太阳的炙烤下,水车司机高强额头上的汗珠一滴接一滴往下掉。“骄阳似火,热浪袭人。大家这么辛劳,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些凉意。”他说,工友们降温有新招,避过交通高峰,不停歇、不间断洒水喷雾作业,白班从早上5时一直到下午17时,晚班从20时一直至次日凌晨2时。“高温天气,我们每辆车日均油耗达400元,为节支降耗,我们会关掉空调,打开车窗,这也是对我们意志力的考验。”水车司机王小根说。
该中心车队副队长白宇超告诉记者,该队有水车雾车22辆,现已全部投入城市道路洒水降温作业,“美丽彩虹”能给市民带来一丝凉意,这样的付出就不算白费。
□本报记者 胡建宏
“冰峰”背后的故事
入伏以来,持续的高温天气让不少人直言进入了“烧烤模式”。对于西安人来说,这样酷热难耐的夏天,喝瓶冰峰汽水解暑绝对是首选。
可您了解“冰峰”背后的故事吗?为了那一口甘甜和清凉,不同岗位的劳动者一遍又一遍完成着从生产到运输再到配送的流程,对于他们而言,高温天气意味着炙烤,意味着流不完的汗水和劳动的艰辛。
7月20日,记者在冰峰厂看到,生产线上工人正在清洗、检查、灌装、封盖、装箱作业。成品库房里,都是货车司杨、搬运工忙碌的身影,工人师傅将产品从生产线上卸下、送抵成品库、装车、出发,将冰峰送往各地。
“这段时间厂房里的机器一直保持24小时连轴转的生产状态,工人每天实行三班倒,现在每天的出货量超过了百万瓶,比淡季销量翻了十多倍。”冰峰厂李主任说。 □本报记者 鲜康
高温炉旁的“耐火体”
在四十多度的高温环境下,他们戴着厚厚的手套,穿着长袖的工作服和带有钢板的大头防护鞋,和他们打交道的,则是表面温度高达1000多度的热处理件和高温炉。这是记者7月18日在西安航天发动机厂热处理车间看到的一幕。
由于高温期间厂里实行错峰生产,只有在晚上气温稍微降低后才能达到生产高峰。所以当记者走进该车间大门时,仅仅有一台高温地炉和箱式炉在生产,可即使如此,一股热浪仍扑面而来。记者站在里面和职工们交谈了不到20分钟,明显感觉到,汗水顺着脸颊、脖子一直往下流。热一组组长苏可勇幽默地说,今天算是“凉快”多了。以往,地面上摆满了等待冷却的热处理件,油冷区里也是待油冷的热处理件,到处都是热气和冷却油的味道,整个人就像在一个大蒸笼里,那才叫热呢。
苏可勇指着旁边庞大的地炉告诉记者,这里面的温度有1200℃,正在加工某热处理件,大约20多分钟可以出炉。出炉后需要三个人配合着将产品移到冷却区进行冷却。该厂工会副主席时晶磊告诉记者,在高温生产期间,工人每天要出几身汗,每次开炉冒一身汗,休息一会又干了,再次开炉又出一身汗,一天下来,身上全是云碱。一个青工打趣地说,要是赶上几天没时间洗工服,干了后裤子能立住……对此,厂里和车间都加大了防暑降温措施,给职工提供完善的后勤保障。
热一组组长苏可勇说,汗流得太多,大家穿的大头皮鞋,有些鞋帮也被汗水沤烂了。也试图给鞋里放干燥剂,但根本不起作用。所以每到暑期,厂里都会及时为大家更换新的作业鞋确保安全生产。苏可勇1989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坚守在这个岗位,从没调离。作为组长同时还是安全员的他,每天要在车间来回巡查,一天下来,能走24000多步。
说话间,旁边1020℃高温的箱式炉开炉了,只见一名工人手持三四米长的钎杆塞进炉膛,将高温处理好的热处理件快速取出,旁边已经依次站着三四名工人手持大火钳,熟练地钳住一两个一米长火红的热处理件,投入到旁边的冷却油里,一瞬间腾起白色的烟雾,热浪滚滚的空气里夹杂着一股油烟的味道。大概十多分钟的样子,这个箱式炉里的热处理件已全部被工人们钳往冷却油里。而此时工人们的衣服都已经湿了大半。 □本报记者 兰增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