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炮声中,军旗在南昌城头升起
7月中旬,盛夏时节。江西省南昌市中山路380号,一栋外观呈灰色、坐南朝北的4层回字型建筑,在繁华闹市中尽显肃穆和庄严。
这栋建筑,就是始建于1922年的原江西大旅社。但另一个更响亮的名字,则使它跨越世纪的风雨,彪炳史册——“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
笔者到来时,这里正在为迎接建军90周年而进行紧张的改造提升。大门外陈毅元帅书写的“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大字,矗立的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5位起义主要领导人的群雕,让人感受到它的厚重。
岁月悠悠,穿越历史的时空,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南昌城内的枪林弹雨、旌旗飘扬……
白色恐怖中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
时间回拨至90年前的春夏之交。1927年4月至7月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白色恐怖笼罩大江南北。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历史关口,很少有人知道,在一栋地处闹市的高档旅社里,一个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周密计划正在酝酿,一场载入史册的伟大战斗,即将拉开大幕。
“在大革命失败的低潮中,中国共产党并没有退缩,而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并逐步认识到‘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群工部副主任朱小可介绍。
几番商榷,三易其时,驻扎在江西大旅社的前敌委员会在1927年7月31日中午做出历史决断:起义于8月1日凌晨4时举行。
叛徒的告密,让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提前两小时打响。旧藩台衙门、大士院街、牛行车站、松柏巷天主教堂、新营房、百花洲、大校场……各个地方同时开火,南昌城夜空的沉寂被枪炮声刺破。捷报不停从各处传到江西大旅社。
当东方露出晨曦的时候,枪声逐渐平息,朝霞映照在起义将士们脸上。那些坚挺的背影被时光凝固,留在了历史的华彩长廊中。
8月1日,被历史铭记,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纪念日。
信仰的力量让身处逆境的中国共产党人百折不挠
是怎样的一种力量,让身处逆境的中国共产党人奋勇而起,百折不挠?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用血与火的语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暴、坚持革命的坚定决心。”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对南昌起义做出的评价。
不畏强暴,坚持革命,这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定,这是信仰的力量!
在距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不远的子固路上,静静伫立着一座有钟鼓亭阁的3层小楼,这是当年起义总指挥贺龙所率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指挥部旧址。起义之时,贺龙、刘伯承就站在这栋小楼的窗台边,冒着枪林弹雨,指挥部队攻打200米外隔街相望的敌军指挥部。至今,当年鏖战的弹痕,仍深深留在窗台及其周围。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南昌起义5位主要领导人中,唯有贺龙当时还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
作为当时掌握枪杆子的国民革命军的一名军长,贺龙这位“两把菜刀闹革命”、后在北伐战争中屡立战功的湖南汉子,是蒋介石许以高官厚禄、诱惑拉拢的重要对象。然而,在大革命陷入低潮、意志薄弱者选择背叛退缩的黑暗时期,一直怀有救国救民理想的他,却逆流而上,毅然选择革命的道路。
1927年7月31日下午,贺龙召开团以上军官会议,宣布了起义决定。他说,国民党已经叛变了革命,国民党已经死了。我们今天要重新树立革命的旗帜,反对国民党政府,打倒蒋介石。我们今后要听从共产党的领导,绝对服从共产党的命令。
后来,起义部队南下途中因遭遇强敌围攻、部队打散,贺龙又义无反顾地继续革命的道路,回到家乡桑植发动武装起义。他说,国民党骂共产党是洪水猛兽,我贺龙把他看作是救星。就是把我脑壳砍了,我也要跟着共产党走到底!
正是这种理想信念的支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最终披荆斩棘,克服万难,从胜利走向胜利。
□蒙志军 刘文韬 周小雷 张晶 陈斌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