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乐传真情
近日,在西安市莲湖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办公室里,笔者见到了该校科学教研员李可。在谈话前,李可打开了身后的铁皮柜子,那是满满一柜子完全叫不出名字的物品。“这是用塑料瓶做的空气动力火箭,这是鸡蛋保护器,这是自制乐器……”半个小时过去了,李可才介绍完毕。在她声情并茂的讲述中,笔者感到了她对科学教研浓厚兴趣和自豪感。
从教师到教研员
1980年,年仅18岁的她被分配到了西安市第四十四中学,担任中学物理教师,这一待就是二十几年。她喜欢尝试突破常规物理教学模式,有一次,她要给学生们讲牛顿第一定律相关内容。可是,对于抽象且枯燥的定理,学生学习时提不起兴趣。李可经过再三尝试,将此内容改编成了课本剧,由学生扮演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学生在玩中掌握了知识。
作为科学教研员正式走马上任后,她发现了物理与科学教育的相通点,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她开始接触“做中学”科学实验项目,参与了陕西省《西部农村“做中学”探究式科学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组的研究。2007年,李可开始着手编写科学夏令营活动方案,她想让孩子们走出课堂,在自由的氛围中感受科学的魅力。2009年,她将学生带到了杨陵高新学校,开展了科学夏令营活动。活动开始之前,她请来心理学教师给孩子们做了心理测试,结果显示大部分孩子都有厌学情绪,其中四人被诊断为轻度心理障碍。七天的夏令营后,测试结果让人惊叹不已:孩子们厌学情绪普遍得到了缓解,学习热情,尤其是对学习科学热情高涨了起来。李可告诉笔者:“孩子们做出了鸡尾酒、鸡蛋保护器、遥控飞机、排箫……很多人都被孩子们奇特想象力和创造力震撼了。”
名师出高徒
“现在陕西省的小学科学名师队伍里,就属李老师的弟子和她指导过的老师最多。”莲湖区西关一小的科学教师杨生荣告诉笔者。杨生荣是李可担任科学教研员后,发掘和培养的第一批科学教师。
“做教师培训工作一定要有想法!”李可说。有些人做教师培训时,是“一张讲稿走遍天下”,可她总会先了解受训对象的基本情况,提前做一些专业调研,然后根据教师实际需求撰写培训课件。有一次,培训后她被一位老师拉住了,那位老师激动地说:“李老师,我感觉您的培训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实在太有用了。”
远东一小的科学教师行璐对此深有感触,“李老师最爱到区内的学校听课,刚开始知道她要来听课,大家还是很紧张。可是时间长了,大家才发现李老师这是在为培训收集素材呢。”在李可帮助下,行璐已经成为省级教学能手,并获得2016年省级优课。
近年来,李可多次承担省级、市级科学教师培训任务、参加“名师大篷车”送教下乡活动,她培训过的老师也开始突破莲湖区的范围,渐渐遍布全省。
学生贴心人
当李可还是一名中学物理教师时,在学校里,她有很多的干儿子、干女儿。曾经有一位叫王海洋的学生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李可为了保护他的自尊心,悄悄地向学校递交了申请,减免了他所有资料费和补课费,并且经常给他送一些生活用品。在李可的鼓励和帮助下,王海洋顺利完成了中学学业,考入了大学。
还有一次,李可受邀参加学生董小龙的婚礼。董小龙的父亲激动地拉住李可,“李老师,多亏了您啊,要不然我儿子估计就是个街头小混混!”原来,董小龙因为父母闹离婚变得消沉起来,开始逃课、吸烟、酗酒、上网。李可知道后,亲自把喝得烂醉如泥的董小龙,接到自己家里住下。她一边在生活上给予董小龙无微不至的照顾,一边循序渐进地对他进行开导。就这样,在李可的陪伴下,董小龙度过了这个艰难的时期,重新回到了校园。
“我在对待学生的问题时,从不会摆出一副权威模样,站在一个道德制高点上批评、惩戒他们。比如学生沉迷网络,我就主动去网吧上网体验学生的感受,然后再跟学生交谈的时候就有了很多共同话题。”入心教育,使她在学生心目中有很高的威望,直到现在仍然有很多学生和家长慕名前来求助她。
□聂蕾 姚思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