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拔“穷根” 栽“富苗”
——陕西工人报社帮扶草庙村脱贫攻坚小记
日前,从草庙村传来喜讯,由陕西工人报社扶贫驻村工作队引资1.3亿元的光伏发电项目,已被安康市发改委批准。这是我省工会系统引进的最大扶贫项目之一——
打赢脱贫攻坚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决胜方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2016年9月,陕西工人报社扶贫驻村工作队入驻安康市汉滨区谭坝镇草庙村后,以精准扶贫为指导思想,采取精神扶贫、物质扶贫、产业脱贫的举措,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让草庙人的生活发生了可喜变化。
精神扶贫斩断贫根
陕西工人报社虽资金有限,但能出思想是文化单位的优势。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扶贫驻村工作队确立了精神扶贫的主导思想,以扶贫先扶智彻底斩断贫困的根。
工作队首先从教育村民转变思想观念入手,通过召开村民会议、入户宣讲、悬挂标语、重点说服等形式,利用一切机会,宣传党的脱贫政策,教育村民“扶贫不是发钱,脱贫不养懒汉”,引导村民在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下,积极转变观念,学习政策、学习技能,坚信勤劳才能致富。
为了让思想闭塞的村民接触到山外的“致富经”,工作队组织具有农业技术的村民赴杨凌农高会“取经”;到杨凌、周至等地产业园参观学习;到富平曹村柿子产业园、花椒园学习先进经验。为了让村民安心学习,工作队为他们提供了食宿便利。经过学习,村民开拓了视野,找到了自身差距,对如何脱贫有了初步想法。
为了让村民在家就能了解外面的世界,工作队为村里送去了电脑,并多方积极争取,于今年3月将第一根光纤拉进了草庙村,提前一年实现了村民的上网梦。
在由省总工会举办的“助力追赶超越、关爱山区少年儿童夏令营”活动中,工作队给草庙村争取了名额,让寒门学子外出去看“精彩的世界”。
物质扶贫 改善生活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陕西工人报社拿出5万余元进行物质扶贫,并将钱花在了“刀刃”上。
2016年10月,工作队为村上的贫困户送去10余吨复合肥、有机肥,用于他们种植的烤烟、黄花菜等农作物。同时承诺,年底对当年脱贫的家庭每户奖励2000元产业发展扶持资金。
贫困户发生急难事,进行现金慰问;村办公楼建成后,赠送安装空调;联系杨凌石头河管理局到草庙村考察采购,并达成当地特产外销合作意向,当场采购菜籽油数百斤;联系爱心人士,为草庙村小学生捐赠围脖、书包、水杯等学习生活用品……一件件暖心事让村民感受到了报社扶贫的“诚意”。
产业脱贫看到希望“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产业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模式的重要特征,也是从“输血扶贫”逐步转向“造血扶贫”的实际体现。在扶贫工作中,工作队紧牵产业脱贫这个“牛鼻子”,让村民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截至今年上半年,草庙村中药材合作社、核桃种植合作社、渔业养殖合作社等纷纷成立并投入运营。
在工作队的协调下,2016年草庙村流转土地596亩,引进富平一家农业生产企业,规模发展柿子、核桃、花椒,让草庙村迈开了建设千亩农业产业园的步子。目前,在产业园区建设中,仅人工费一项就向务工的村民支付了7万多元工资。今后4年,按照每亩地4400元的苗木费用投资计算,近600亩的产业园建成后,投入的苗木和人工费将达270多万元。参与发展的农户不仅有流转土地的收入,还可以到公司和合作社务工,实现了农民“变身”产业工人,在家门口上班领工资。
今年初,工作队为村上引来了安康晟佳新能源有限公司,选取一个实验户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并发电。试点成功后,就积极申报投资1.3亿元的光伏发电项目。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目前该项目已被安康市发改委批准,电力部门已展开前期规划设计。
彻底拔“穷根”、栽“富苗”、开“富路”。在陕西工人报社的努力下,村民看到了希望之路——草庙村脱贫致富指日可待。 本报记者 章琦
工作人员安装实验性光伏发电板(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