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是远去的爱情梦想
□连忠照
小时候,每年临近七夕,姐姐们就特别兴奋,她们聚在一起,唧唧喳喳,说的全是七夕乞巧的事情。她们的话语,像涔涔溪水,带着向往流淌而出,让乡村的夜晚都洋溢出一种喜悦的气氛。那时姐姐们才上初中,未来的世界,在她们的眼里,还带着朦胧而神秘的面纱,但这并不妨碍她们对爱情产生美好的遐想。就连被生活搅扰得精疲力竭的母亲,那几天也一改愁肠百结的面容,耐心地给女儿们讲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和歌谣。她们的讲述,倾注着她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也是对未涉世事女儿们进行启蒙。
那时,爱情还是禁忌之地,男女之间,只是经过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组成一个家庭,谈不上什么感情,就是搭伙过日子。那时的男人叫做“外天人”,是支撑外面世界的一片天、一块地,女人是“屋里人”,在家里围着锅灶,操心一家人的衣食住用。爱情,对于她们,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是想也不能想的。
在那个漫长的年代里,女人可以直接结婚,但要自己找对象谈情说爱,在父母眼里,就是不忠了。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邻村就有一个女孩,自己谈了一个对象,家人知道后,为她的离经叛道感到羞耻,觉得颜面扫地,劝阻无效之后,暴跳如雷的父兄,用一根绳子将她捆起来,吊到树上暴打一顿。而后,就将她远嫁外地,落得个眼不见心不烦。
也许,正因为爱情的稀缺,那时的爱情就显得神圣,只可仰望而不可亲历。七夕,无疑是给女人一个遐想的机会,让她们在短暂的幻想中,慰藉一下自己的心灵;也让她们在单调枯燥的日子里,可以名正言顺地憧憬一下人世间最美妙的情愫。
这一天,长辈们是宽容的,她们对女儿不像平常那样严苛。母亲们甚至手把手地教女儿们如何准备乞巧的瓜果、穿针的彩线,教女儿们绣荷包。甚至和女儿们一起,祈祷女儿将来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能有个牛郎一样的如意郎君。
女孩们怀着一片虔诚,在深邃的夜空里,寻找着牛郎、织女星,或者在豆架瓜棚之下,倾听牛郎织女的情话,好让自己将来能获得一个千年不渝的爱情。
相对于旧时代的女人,今天的女人是幸运的。在这个网络时代,交通便捷、沟通方便,哪怕相隔天涯,也是近在呎尺,一个视频,就可以速成一段爱情。那些含蓄内敛的女子,连同七夕的习俗,在现在的女人眼里,其实都已经成了只可追忆的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