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国有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职工分流安置问题的思考
国有企业家属区供水、供电、供暖(供气)及其物业管理(简称“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是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重要内容,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举措,将基本解决国有企业办社会的历史遗留问题,有利于国有企业减轻负担、集中精力发展主营业务,成为参与市场公平竞争的经济主体,提高核心竞争力,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也有利于整合中央财政,当地政府和企业资源改造提升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职工家属居住环境。从2012年开始,国务院国资委、财务部在部分省市开展“三供一业”分离移交试点后,2016年在全国全面推行。2017年是国有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的攻坚年,政府将“三供一业”分离移交纳入到追赶超越的目标考核中,国有企业都在抢抓机遇,加快工作进度,下决心将本单位的“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彻底完成,为主营业务的发展创造宽松环境,使企业领导层一心一意谋发展。
“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涉及资产处理、维修改造、施工验收、财务处理、经费保障,运营管理、各类手续办理、职工分流安置、劳动关系变更及社会保障衔接等,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任务非常艰巨。特别是由于国有企业“三供一业”行业中从业人员多,职工接收安置、富余人员分流,国有企业职工关注度高、社会很敏感,事关企业和社会稳定,关乎职工切身利益。既要按照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根据省政府的具体安排扎扎实实推进工作,又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取得职工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妥善做好职工分流安置工作。笔者根据有关政策,结合国有企业实际认为职工分流安置工作可酌情考虑以下办法:
一、人随资产走
人随资产走是国有企业改革摸索出的职工安置分流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国有资产是国有企业职工赖以生存的命根子,也是国家交给企业运营的本钱,有着保值增值的功能,是区别国有企业和其他性质企业的标志。“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涉及的资产实行无偿划转,这些固定资产是保障国有企业家属区“三供一业”正常运转的基本前提,维护了家属区生活和工作秩序,操作和发挥这些资产作用的职工是不可缺失的,他们业务熟悉,富有吃苦奉献精神,对国有资产有着深厚的感情,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国有资产增值保值。人随资产走既能保障国有企业家属区平稳交接,又能发挥职工的积极作用,维护稳定,减少职工之间的攀比心理,在分离移交面前一视同仁,防止“三供一业”工作大起大落,实现和接收单位有效衔接。
二、成建制移交,成为翻牌公司
近几年来,国有企业不断探化改革,加大了“三供一业”市场化、专业化力度,对后勤单位改制,成立了许多物业公司以及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社区和专业化公司,内部已经实现了主辅分离,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国有企业要吃透政策,用足用好政策,本着能交尽交、能交则交原则,同当地政府反复协商,将有资质的物业公司、专业化公司和有法人资质的企业社区成建制交给国资委,成为国资委旗下的翻牌公司,人员、资产、运营业务、机构等原封不动的从国有企业分离,最大限度地解决人员分流安置难题,避免引发社会矛盾和企业不稳定,使职工安居乐业。
三、多渠道分流安置职工
“三供一业”是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蓄水池,用人多、负担重是普遍现象。分离移交过程中,接收单位大都不愿意多接收人,许多职工将无岗可上,这是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容易引发群体事件,国有企业一定要敢于担当、承担社会责任,本着对职工的深厚感情妥善分流安置职工。
第一,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最大潜能,深化劳动人事改革,清理不合理用工,辞退外委机构和队伍,腾出岗位安置职工。
第二,采取职工自愿,为职工办理提前退养(退休)手续,分流富余职工。
第三,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就业帮助政策和资金,特别是公益性岗位。
第四,做好就业培训,使富余职工提高劳动技能,掌握一技之长,组织劳务输出或对外开拓市场,承揽项目,解决富余职工分流问题。
第五,鼓励富余职工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总之,国有企业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攻坚战能否打赢,职工的接收、分流安置是关键。此项工作需要政府、移交企业、接收企业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建立联动机制,无缝衔接,将国有企业“三供一业”从业职工接收、移交、分流安置,作为工作的重头戏,特别是国有企业作为责任主体,要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稳中求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政策宣传,消除职工抵触情绪,照顾其利益诉求,确保应该移交出去的职工去的了、留得住,富余职工妥善分流安置,确保企业正常运转和职工队伍稳定。
(陕煤实业集团副总经理任广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