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防秋燥
处暑过后,秋意越来越浓,很多人可能会出现干咳,皮肤也开始变得越来越敏感、干燥。尽管“秋老虎”还未发威,其实,气候已经发生了变化,节气的更迭,已经无声无息地进行。因此,即使气温忽高忽低,大家也要应时而动,及时调整自己的饮食起居,以防秋燥乘虚而入。
秋天睡眠要规律
秋三月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个节气。古人用刑常喜欢安排在秋后,即“秋后问斩”,意思即求秋气之肃杀。由于秋气肃杀,中医又把秋天叫“秋刑”。所谓的“秋刑”,即是指秋天肃杀之气对万物的摧折。经历了一个春天和夏天,人体的阳气达到了一个鼎盛的阶段“阳气亢盛”。而秋天到了,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人们应当开始做好保养阳气的准备。
中医养生有“天人相应”一说,所谓天人相应是指人与天地相顺应。最有效的养生方法就是随四季的变化而调整作息。到了秋季,应该像晨鸣的鸡一样早睡早起。
秋季气候干燥,但清晨却多是天高气爽,空气清新,是一日当中最为舒适的时候。早睡早起是好习惯,利于收敛神气,使肺不受秋燥的损害,保持充沛的活力。此外,据有关专家对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发病时间进行的调查研究发现,此类疾病在秋季发病率较高,而发病时间多在长时间睡眠的后期。秋季适当早起,可缩短或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这对于预防脑血栓发病也是有一定意义的。
秋天运动要平缓
在保证充足的睡眠后,增强身体素质也是预防秋燥的好方法,特别是可以保证机体顺利地从夏热过度到秋凉,以提高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与抗寒能力。
可以做一些轻松平缓、活动量小的运动。这样既不会因出汗多损耗元气,又可以舒展筋骨,提高身体素质。锻炼还能增强体质,增进机体的耐寒抗病能力,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增加大脑皮层的灵活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旺盛的精力。锻炼后胃液分泌加多,肠胃蠕动增快,可以提高消化和吸收功能,像慢跑、做操、打太极拳、散步、登山、打乒乓球、羽毛球等都是适合秋季的运动,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
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因为人在秋季气温较低的情况下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粘滞性增加,关节的活动幅度减小,韧带的伸展度降低,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指挥能力在没有准备活动的情况下也会下降,锻炼前若不充分做好准备活动,会引起关节韧带拉伤、肌肉拉伤等,严重影响日常的生活,锻炼反而成了一种伤害。所以无论多大年纪,在锻炼之前准备活动都要做,时间长短和内容可以因人而异,但一般应该做到身体微微有些发热比较好。做完准备活动后,无论进行舒缓或较急促剧烈的活动,身体都能适应,才能达到锻炼的目的。
秋天进补重在润
在“饮食的金字塔”中,水处于最底层。也就是说,水是人体基本所需,也是最重要的营养元素之一。初秋天气渐凉,气候干燥,人体容易出现一些“秋燥”症状,如受风凉易引起头痛、咽干、鼻塞、咳嗽、胃痛、关节痛等一系列症状,甚至使旧病复发或诱发新病。中医学认为,秋季为阴气渐盛之季,燥气当令,而燥气“最易伤肺”。燥伤肺,就会使肺部功能受到影响,从而出现干咳少痰、咽喉干痛及鼻腔干燥、皮肤粗糙、身体发痒等症状,这属于“肺燥”的范围,尤其是老年人感觉更甚。所以,此时人体需要更多的水来维持机体的正常运转,而科学的饮水是缓解秋燥最简单的方法。
可以选择白天喝点淡盐水,晚上喝点蜂蜜水,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平时还应定时、主动多喝白开水、淡茶水等,以养阴润燥,弥补身体损失的津液。喝水时,要少量频饮,而不要一口气喝得太多。研究发现,此法既可使人体津液得以补偿,对内脏也没有损害。而一次大量饮水,反而会损伤肠胃功能,导致消化吸收紊乱。
秋燥主要靠预防,平时宜多喝粥、豆浆,多吃些萝卜、莲藕、荸荠、梨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特别是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润肺去燥等功能,很适宜有内热,出现肺热咳嗽、咽干喉痛的人食用。 □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