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7年09月05日
综合新闻
02

调查:城乡大学生求职差别大

个人能力更被看重

当前,我国高校中农村籍大学生比例偏低,而在最终进入劳动力市场时,由于户口、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原因,农村背景的学生也可能无法得到与城市背景学生同等的机会和回报。高等教育的扩张很可能会导致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的供求关系失衡,高等教育的回报率下降,而农村背景家庭的学生在劳动市场上的地位更加弱势,因此社会上一直存在着高校扩招反而会降低农村背景学生的就业率及薪酬待遇的争论和声音。

笔者认为,对于毕业生“出身”农村是否给毕业生带来了负面甚至“歧视性”的影响的判断,是有待商榷的,为此,笔者采用2013年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针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的问卷调查数据,以广受关注的城乡差异为切入点,研究城乡背景给高校毕业生带来的影响。

求职过程中城乡背景差异已显现

在我国,为了顺利解决“毕业派遣”问题,毕业生往往尽全力在最后一学年解决自己的去向问题,或是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或创业,或是继续深造,在国内升学或出国读书。城市与农村背景高校毕业生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积累上的差异,是进行去向选择的基础。

在最终的毕业去向选择上,农村背景的高校毕业生,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工作的比例显著更高,达到57%,比城市背景毕业生高3.17%;城市背景的高校毕业生,升学和出国的比例比农村背景毕业生高8.17个百分点;农村背景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较低,仅为1.72%,毕业后处于待业状态的可能性更高。

从笔者采用的样本来看,选择升学及出国的毕业生只占所有毕业生总数的17%,绝大部分的毕业生需要通过求职进入劳动力市场。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几个月甚至一两年的求职过程,许多学生要经历从最开始的实习,到投简历、参加笔试面试,再到确定最终的工作单位的过程。

在整个求职过程中,农村背景高校毕业生由于经济基础较差,同时多属于异地求职,如果不能更快地找到工作,将面临毕业后户档派遣回原籍的问题。而一旦失去了应届毕业生身份,农村背景高校毕业生将更难找到工作,同时越晚解决工作问题,求职成本越高,给家庭带来的负担也会越大,因此农村背景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但也有着更加积极的求职表现。

进入劳动力市场后用人单位更看重个人能力

毕业生求职的最终目的是要落实工作,并获得相应的待遇,而与之对应的就业率和起薪就成了就业问题一致争论的焦点。笔者发现,选择求职的高校毕业生中,城市背景毕业生找到工作的比例、起薪水平在统计上更高,但是两个群体的绝对差别并不大:城市背景毕业生比农村背景毕业生的就业率高2.8个百分点,平均起薪高347元。

针对就业率和起薪进行的差异分解显示:城乡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率上差异,可以用毕业生性别、年龄等人口统计学特征差异,学习成绩等人力资本特征差异,以及家庭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社会关系广泛程度等社会资本差异来解释的比例为57.1%,另外有42.9%的差异是城乡毕业生就业差异的直接体现;毕业生起薪上的差异,前述人口统计学特征、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因素可以解释的比例高达98.55%,这其中人力资本解释的比例高达49.37%。

由此可见,一旦进入劳动力市场,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个人能力,以此决定给予劳动者的报酬水平。(钟青)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