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
(上接一版)
理论自信源头何处
津巴布韦总统内阁办公厅副主任吉福特·穆蓬贾是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首批学员。“来中国学习治国理政的先进经验,我的眼界更开阔,思考问题的角度也更加全面、客观和深刻。”穆蓬贾谈起学习体会时说。
在强大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也建立起了坚定的理论自信。这一理论体系的构建有着明显特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保持着不断创新和与时俱进的传统。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造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有忧患意识,在看到成绩和机遇的同时,也看到短板和不足;能以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眼光,提出行动纲领……中共理论构建方面的更多特点,都是这个政党理论自信的坚实基础。
提出“软实力”概念的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断言,中国倡导的政治价值观念、社会发展模式、对外政策会在国际社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和共鸣。
文化自信其来有自
“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将文化自信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从理想建构的高度上指明了中国道路、制度、理论的根本动力所在。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最深远的来源,就是传承数千年的中国文化精蕴。
这是“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的价值认定,这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境界追求,这是“内圣外王”的人生抱负,这是“参天地化育”的浩然正气,这更是“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
以民为本、勇于创新、海纳百川、立己达人……我们不难看到,今天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传统优秀精神的创新性继承。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样是中国共产党精神力量的不竭源泉。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不断续写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
十八大以来,中国领导人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等倡议和理念,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并被写入联合国大会决议等诸多国际组织文件中,从世界视野注解着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
法国前总理拉法兰认为,在当前全球治理中,中国的文化和思维能够带来积极影响,中国应该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作为以和平主义和世界主义为取向的天下文明,中华文明将为未来世界转型和21世纪人类社会“提供无尽的文化宝藏和思想资源”。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无论是从道路、制度、理论还是文化来看,中国共产党深明自己的初心,清楚自己所走的路,合乎中国人民福祉,合乎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合乎人间大道。
这,也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的世界之问,提供了最深刻的注脚。
新华社记者 郑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