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7年10月13日

陕西工人报专题 喜迎十九大 我的五年故事

当前版:第A2版:专题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专题
02

喜迎十九大 我的五年故事

编者按: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民生工程不断推进,人民的“获得感”不断提升。在奔向幸福生活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他们的故事不仅仅反映了五年来他们步入生活新阶段的过程,更记录了我们这个伟大时代不断跳动的强劲脉搏,这其中有不断拼搏的创业大学生、追逐梦想的文艺工作者、紧跟时代潮流的电商从业人员、创业孵化机构的管理人员、来华寻找机会的外国投资者……让我们倾听他们的五年故事,感受在磅礴历史进程中劳动者的心声。

研究生范超的创业生活

范超在实验室

2012年7月,范超26岁,刚拿到西北大学地质系地球化学专业研究生学历的他进入了一家激光器销售公司。在起初的半年里,这工作让范超挺满意。

2012年10月,范超在和朋友的聚会中得知,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中心急需一份地质分析报告。报告的难度并不高,但是需要研究人员进行大量琐碎细致的基础性实验,市场上没有人愿意接这种耗费时间又耗费精神的活儿。经过进一步交流,范超发现,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地质样品加工和技术服务方面都有相当大的需求,但由于地质分析行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高,相关仪器价格昂贵,需要不小的资金投入,市场很难找到能达到标准的合适机构来提供这些基础性服务。也就是说,如果能在这个行业有所作为,竞争几乎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片“蓝海”。

对自己的发现感到兴奋的范超立刻行动起来,他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活儿”,租了一间7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作为实验室,拿出自己2万元的积蓄购置了一批显微镜和相关进口配件。范超每天在下班后窝在实验室,进行着一系列最基础的地质分析工作,并交出了一份合格的报告。对方很满意,又提供了一份类似的工作给他,一个冬天,两个实验,他赚了10万元。

尝到甜头的范超决定自己创业,于是西安瑞石地质科技有限公司于2014年3月正式成立,提供地质样品加工、技术咨询和地质相关技术服务。当时全国仅有三家提供类似服务的私人公司,分别分布在北京、武汉、南京。而范超的公司,是位于西北地区的“独一份儿”。工作开始源源不断地找上门来,范超也从一个浑身“书卷气”的学生,成长为一名要综合考虑市场、技术、运营的“老板”。让范超感到幸运的是,在2014年3月1日新修订的公司法中,国家开始施行公司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公司股东可以自主约定认缴资金额、出资方式和出资期限等,有别于之前的公司注册资本实缴制,这让他的资金压力大大减小了。

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许多青年响应号召,投身创业大潮,政策也开始倾向于这批敢于干事的“时代弄潮儿”。

2015年,范超参加了由西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举办的免费大学生创业培训,这里不但有商场上的成功人士来给他们传授经验,还提供如财务、市场、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课程,符合条件的创业者还可获得低息的创业贷款。在这里,范超不但学到了很多有针对性的知识,还收获了一批同在创业领域,互相帮忙的好友。

“以前办个手续,跑个证照得背着一大包资料和印章跑好几个部门,折腾好多天都不一定办得下来。现在一个窗口,所有手续都可以办完,工作人员的效率也有很大提高,给我节省了不少时间。对于我们这种刚起步的公司,税费改革也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范超坦言,“这五年营商环境越来越好,我的公司规模也越来越大。我未来的目标是立足西北,辐射全国,把自己的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专业服务。”

戴安娜:“一带一路”项目中的老外

“我业余时间喜欢练瑜伽,但是我现在确实业余时间不多。”戴安娜笑声爽朗,简单的自我介绍过后,她跟记者聊起了自己这些年在中国的生活和工作。

今年40岁的戴安娜是印度裔美国人,拥有纽约大学商业管理博士学位。2006年,戴安娜的丈夫作为复旦大学的访问学者来中国做学术交流,同时寻找投资项目。2010年,接到一个学术交流项目邀请的戴安娜也紧随丈夫的脚步来到了中国。在上海短暂的居住后,他们一家三口定居在了西安,成为了投身这个逐步开放起来的内陆城市中的“歪果仁”。

“中国经济在蓬勃发展中,我们想抓住机会。习近平主席的“一带一路”概念,让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西安步入了高速发展期,投资机遇非常多。”2012年,刚刚来到西安的戴安娜在进行着自己学术交流工作的同时,积极寻找着投资机会,很快她成立了自己的咨询管理公司。“西安这五年的营商环境的确有了长足的进步。跟我刚到这里时相比,现在在政策支持、文化氛围、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这座城市都有很大的改观。包括这里的普通职员,英语水平都比过去提高了很多,更具有国际化视野。和他们在商务洽谈和合同签订中交流非常顺畅。从各个方面来讲,西安相比北上广这样的传统大城市一点都不逊色。”戴安娜说。

平时,戴安娜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位于浐灞的戈鲁博文化旅游(西安)有限公司工作,除了运营自己独立的公司之外,她也兼任这家外资企业的高管。该公司总部在上海,主营文化交流项目运营。目前该公司正在进行的大项目是有关“一带一路”的,参与该项目的高校的学生可以选择“一带一路”沿线上任何一家高校进行学术交流,这给了许多大学生走出去看世界的机会。戴安娜在这个项目中做文化交流方面的工作,主要负责管理和运营项目。“我热爱中国文化,我喜欢做文化交流方面的工作,西安给了我这个平台。而且我相信西安未来的发展空间会非常大。”戴安娜信心满满。

今年9月,戴安娜的儿子艾力克斯刚刚开始了自己在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的新生生活。“艾力克斯的成绩足够申请国外的著名大学,但我和他的父亲希望他能在中国最顶尖的大学接受教育,成为中国精英群体中的一员。”戴安娜表示。

为了接受采访,戴安娜专门挤出了时间,拒绝了朋友提出的一起去吃“海底捞”的邀请,“我错失了我的最爱——火锅。”戴安娜开玩笑地说,“我热爱西安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美食和热情淳朴的西安人。一句话总结我五年来在这里的生活,我得说我非常幸福和快乐。”

戴安娜(中)和同事在2017创新经济和新兴产业论坛上

“电商发展给了我更多机遇!”

对徐乐乐的采访约在了西安钟楼星巴克咖啡厅,她神情轻松,装束年轻时尚,一如她刚刚步入第五个经营年头的私人蛋糕订制品牌“Girls’ cookies”。

因为儿子的出生,曾任职于销售行业的徐乐乐在2012年辞掉了自己的全职工作,想在孩子幼年时尽可能地陪伴他成长。儿子一天天长大,徐乐乐也在思考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当时我比较感兴趣烘培,自己平时也做一些点心,希望孩子今后能吃到一些手工制作的健康无添加甜点。健康食品产业是未来发展大趋势,我就想为什么我不能自己来做呢?我的一个朋友也跟我有同样的想法,我们一拍即合,2013年初成立了自己的私人蛋糕订制品牌‘Girls’ cookies’。”

徐乐乐开始在朋友圈和网络上晒出她手工烘培的蛋糕和其他甜点,有别于传统样式的蛋糕,她的产品会根据顾客的独特要求同时结合当下的时尚热点,做出各种卡通逗趣的新颖造型。她严格把控蛋糕品质,即使成本居高不下,也一直坚持使用健康的无添加原料和新鲜水果,口味清新,很受时下追求生活品质的年轻消费者喜爱。作为西安比较早的私人蛋糕订制品牌,徐乐乐幸运地搭上了电子商务突飞猛进发展的快车。

网络传播在逐步扩大,口碑效应开始发酵,徐乐乐的淘宝店和微信接单量迅速上升。很快,她的收入就可以让她不用担心自己作为“个体户”入账不稳定的问题了。

“当然,在任何一个行业想做好都需要毅力和创新。特别是在电商行业发展得这么快的情况下,很多人都开始把目光转向了淘宝、微店,我们面临的竞争也激烈起来。我需要不断创新产品形态,才能保持对顾客的吸引力。”五年来,从单纯的蛋糕和甜品订制,到目前增加的燕窝、黑枸杞、阿胶膏等一系列保健养生新产品,徐乐乐的小店在不断扩张“版图”,她对市场的理解也愈发深刻,“没有电商和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我的事业会很难做。现在消费者都习惯直接在网络上下单,通过多种互联网支付手段完成付款。这种订单模式让我免除了开传统实体店可能会产生的压货问题,而且让我的现金流保持稳定。”

五年来,作为一名新手妈妈,徐乐乐从起初育儿时的手忙脚乱逐步地成长为一名对养育孩子颇有心得的年轻母亲。而作为一名电商从业者,她也经历了从创业初期自己拎着蛋糕坐公交车满城跑送货的疲倦,到现在轻轻松松地动动手指,用滴滴打车软件实现给顾客“准时达”的承诺。事业发展的同时,她也实现了自己当初多陪伴孩子的愿望:“回望我27岁到32岁这五年,我觉得自己还是挺幸福的,基本什么都没耽误。明年九月儿子就要上小学了,我有信心在照顾自己事业的同时把他的功课辅导好。”徐乐乐语调轻快,她笑着说:“是电商发展给了我更多机遇!我也要好好把握,不断更新知识,赶上时代的步伐。”

徐乐乐在接受采访

不断把服务推向极致

李海馨在介绍园区内企业生产的电子元器件 本报记者 刘强 摄

10月12日,连日的秋雨终于停了,天空湛蓝,久违的阳光十分灿烂。走在位于西安电子城的西安创联企业孵化器园区小道上,来来往往的职工神色匆匆,奔忙于自己公司和孵化器园区的行政楼间。这里看不到冒着滚滚浓烟的烟囱,听不到机器的轰鸣,林荫道绿影婆娑,更像一个安静的住宅小区,但这里却是被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基地,获得的省级市级荣誉也不计其数,在这里入驻的许多高科技企业的名字都在相关行业内“如雷贯耳”。

西安创联企业孵化器成立于2006年,主要为园区招商入驻的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包括金融服务、法务支持、财税政策对接等。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步回暖、“双创”口号的深入人心和政府近年来的大力推动,孵化器发展迅速,目前拥有入驻企业近六百家,在此就业的人员数量达到了两万人之多。“我们主要负责园区的运营,给企业提供各种他们需要的服务。事无大小,只要企业有需求,我们就会努力为他们办到。不管是帮助他们申请政府相关项目补贴还是给他们维修水电,进行物业服务,我们都要求自己做到最专业最优秀。”孵化器的项目经理李海馨向记者介绍道,“我在这里工作,从不习惯加班到对加班习以为常,都是因为要随时关注企业的需求。在这里,许多科研团队通宵工作,晚上这里很多办公室和车间的灯光都亮着,有一种朝气蓬勃的、充满活力的感觉。”

五年来,该孵化器的功能不断完善,产业配套能力大大加强,作为这里的工作人员,李海馨的心态也在逐步地成熟。“民营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生存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很多人的就业问题。我们提供各种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对我们孵化器和孵化器的工作人员来说,也是一种成长。毕竟,创新创业是这个时代的浪潮,我们也要紧随其后,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专注度,创新和完善自己的服务工作,用创业的态度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十九大即将召开,李海馨很关注,“过去这几年对我个人来说,是个很好的历练,我现在会更多站在企业的角度,用更务实的态度来给他们提供帮助。当然,孵化器的发展和我个人职业生涯上的成绩都离不开政府的好政策。我关注十九大,关注新政策的动向,也是关注孵化器和我自身未来的发展。”

采访进入尾声时,李海馨颇为自豪地总结了自己这几年的工作:“能够看着一个企业从一个小摊儿,在我们的帮助下,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大公司,我感觉特别骄傲。下一个五年,我希望我们团队的专业水平越来越高,能够为更多的企业排忧解难,把服务做到极致,让更多企业以优异的成绩从我们这里‘毕业’。”

在艺术梦想的道路上不懈追求

现居上海的自由艺术家姬子雯这两天挺忙,不仅因为她的新艺术项目“盛开于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还因为她的一幅绘画作品入选了“海上新力量喜迎十九大”——上海自由职业艺术家主题艺术展。她时刻关注着观展者对自己作品的评价,思索着下次创作的主题。

“海上新力量 喜迎十九大”——上海自由职业艺术家主题艺术展于10月10日在上海中华艺术宫揭幕,参展作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向自由艺术家征集,经过专家筛选,最终确定108位自由职业艺术家共215件作品参展,用艺术作品展的形式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时代,喜迎党的十九大召开。姬子雯就是这次艺术展的青年艺术家。

姬子雯1987年3月生于陕西,师从书画家韩成孝先生,这个北方女孩从小沉迷绘画,长大后干脆一脑门儿扎进了艺术创作领域,从此不再回头。她的作品关照人的内心和思考,有着强烈的自我风格。从2012年至今,在上海扎根多年的她开始小有名气,不但在沪上知名的画廊“海上艺术馆”“睦野画舍”“O-Gallery”举办了她的个人作品展和联展,还和一些知名品牌合作,为他们设计一些独特的产品。2015年6月上海的香奈儿晚宴就使用了她的订制纸雕作品,优雅、纯粹、富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以前人们都说从事艺术行业很苦,艺术家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就是穷困潦倒的。的确,在过去单纯进行艺术创作,如果又是处在事业起步的初期,大众的认可度不高,那么生存确实是个问题。可是这些年来经济迅速发展,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大众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他们的作品价格随之水涨船高是很自然的事。”姬子雯很坦然,在这位年青的自由职业艺术家眼中,追求艺术梦想和实现自己作品的市场价值并不冲突,这代表着我国人民文化生活走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曾经入选PPTV聚力网络民间优秀创作者拍摄项目,登上过行业著名杂志“艺术香港”……姬子雯和她的系列作品开始被更多的人注意到。更多的商业合作也找上门来,有艺术推广项目、商业设计,也有她的个人作品衍生品发售,比如印有她作品的明信片、绘画的作品复制版、她设计的限量珠宝首饰等。五年来,从默默无闻到崭露头角,她付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努力:“刚开始我也需要做一些兼职,保证基本的经济收入,也有生存压力。但是我从来没有放弃过,也没有停止过自己的艺术创作,我的业余时间基本都用在思考和钻研作品上了。我热爱艺术,我也坚信自己会实现成为一名国际知名艺术家的梦想。”

现在的姬子雯不用担心收入问题,她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自己不断推出的绘画系列中,寻求进步和自我突破:“我其实很感恩、我们国家大环境安全稳定,经济不断发展,能给我这样的自由职业艺术家安心创作的空间。而且,政府近年来大力推广文化项目,给了让像我一样的人更多展示自己的平台。在未来的五年,我相信我会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姬子雯在接受北京电视台采访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