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铁路局大院
□农夫
一切过去的都是美好的记忆,六十年一个甲子,六十年一个轮回。是的,也许人到了六十岁后就会念旧,对往昔纯真岁月的怀念也愈加深刻,会回忆儿时的往事……它就像一本珍藏已久且模糊的黑白相册,被我时常取出,细细品味半个世纪前的情景。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祖国正处在大干快上的时期,父亲为响应号召1954年从山东济南来到陕西,参加了当时在建的西北铁路工程宝成线。1956年,我娘带着我的两个哥哥和姐姐也来到陕西投奔父亲,第二年,我在宝鸡上马营出生了。当时我们家属是随着铁路第六工程局,临时住在宝鸡市观音山火车站山下的简易工棚里。
1958年宝成线建成,同年交接到郑州铁路局西安铁路分局运营,这时我家也从宝鸡搬到了西安。同年西安铁路分局接管了当时第六工程局所有南郊建筑工房——也就是最早的铁路局南郊家属院。
儿时,家属院里四季分明,春天百花齐放,槐树香气四溢。夏天绿荫满地,完全没有现在这种酷热感,虽然当时家家户户没有空调,但简单蒲扇也可以带来凉风习习;秋天果树上的果子都已成熟,我们这群孩子在家属院里爬树摘果子;冬天十分寒冷,下大雪时地上积雪近一尺厚,房檐下冰溜子有一尺长,多日不融化也很常见。
那时生活条件较差,但邻里之间相处和谐。家属院里有铁路中心医院、职工食堂、幼儿园、铁五小学、铁一中、银行、粮店、菜市场、煤厂、供应站……供应站是一栋坐南朝北的二层楼,楼下东西两侧分别卖油盐酱醋和五金干货,顺着两侧楼梯到二楼是一个大厅,卖的货物更是应有尽有,笔纸玩具、布匹鞋帽、糕点糖果等等。
家属院中的最高点在供应站,南边与北边则较低,当时市政建设还很简陋,没有排水井,遇到雨季,排水只能靠水沟泄水,雨水顺着每栋家属楼前的砖砌水沟流向南边的庄稼地,以及北边的友谊东路。
家属院北边的友谊东路,有儿时就常去的局办公大楼。过去的局办公大楼是一幢苏式建筑,台阶上的门厅是带雕花的拱形门,非常华丽,楼高五层,这样的高楼在当年全市也只有电报大楼、解放路百货大楼、测绘局大楼等。那时候,几乎没有什么空气污染,天总是蓝的,站在局办公大楼露台上四处观望,城墙及兴庆宫公园清晰可见,钟楼、鼓楼、大雁塔等标志性的建筑一览无遗,可以真正体会到什么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铁路局老旧小区也在不断改造翻新,像后八栋、铁路新村等也建起了楼房,这几年又建成数栋高层,一切都在发生变化。
如今我的孩子大学毕业后也分配到与铁路有关的工作单位,孩子成家后也住在这个院里。现在我们家四代人,前三代都从事与铁路相关的工作,见证了我国铁路发展的全过程,凝结着几代铁路人的心血及无限的铁路情怀,这是一种幸福的延续。
以前小时候我总在想我是生在陕西长在陕西,为什么填写籍贯时总要写山东省,现在我明白了,这就是传承,生命的传承,事业的传承也是如此。将来我的孙子长大后是否也会子从父业,为铁路建设发展尽力,今后我国铁路建设会达到什么高度?我在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