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山村教师的坚守
“1+3+8”是安康市石泉县喜河镇大雁教学点目前的基本情况,即1名老师,3个年级,8名学生。在这里已经工作十七年的祝祖唐,经历了从完全小学到教学点的“缩小”变化。随着生源的逐渐减少,学校老师人数也由过去的6名减少到只剩下他一个人。
祝祖唐也有过几次可以离开的机会,但他依然选择了坚守。因为他深知,如果他离开,学校一撤,当地很多孩子有可能因距离新学校路途遥远等原因就面临失学。为此,他选择了留下,并一个人独自承担了学校的幼儿班和一、二年级全部课程的教学任务和日常管理工作,校长、各科教师、后勤服务员、保育员等角色集于一身。每周他星期天下午到校,直到星期五晚上才回家,每天他给孩子上课,做营养餐,批改作业和备课,一天下来常常累得腰酸背痛。
两年前,为了科学利用时间,确保给学生做营养餐不挤占教学时间,他总是每天早早起床,在学生到校之前就准备好当天午餐所需的食材。上完上午的课,他便围着锅台开始炒菜、煮汤,等孩子们吃饱喝好,他才最后一个开始吃饭,往往饭菜都凉了。“最近两年来,主管部门考虑到我的负担重,为教学点聘请了专门的炊事员,这才让我相对轻松了些。”祝祖唐说。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在这个环境清幽的教学点,歌声和孩子们的笑声引人注意。每节课,要给同在一个教室的各年级孩子轮流授课,让祝祖唐感到时间紧张、难度也大。为此,他利用课余时间潜心研究、认真摸索,克服教学困难,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除了每天必上的语文、数学两门主课外,他还给孩子们上体育、美术、音乐、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尽可能让孩子们接受更全面的知识。利用环境优势,他常常把孩子们带进田野、山间、小河边,引导他们观察、了解自然,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除了学生们的校园生活,学生上学、放学路上的安全也让祝祖唐十分牵挂。曾经他教过的班里有个小学生,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他常年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每天上学要走1个多小时的路程,祝祖唐总是叮嘱孩子要注意安全。在夏季下雨山沟发洪水时,他每次都要亲自护送学生们过河,保证他们安全回家。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这种艰难的条件下,祝祖唐用实际行动承担起乡村教师的担当,用爱心诠释着“一个都不能少”的真正含义。如今,“爱校如家、爱生如子”已成为这位中年男人在大家心目中的标签。作为省级劳动模范和陕西最美乡村教师的他说:“只要这里的群众需要我,再坚守二三十年,我都无怨无悔!” □本报记者 杨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