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7年11月09日
读书·观察
04

别让路权“活”在童话世界里

近日,童话大王郑渊洁通过自己的实名微博,对其在日常出行中所发现的道路侵占等问题发表意见。对此,相关政务微博转发回应,“会及时将您提出的诉求转至相关部门,并第一时间将处理结果回复……”

郑渊洁在微博所指问题,也是当下国人在生活出行中所常常遇见,却又无可奈何的问题。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划分不明确;非机动车道被大量占用用作停车位;人行道设计不合理;红绿灯设置没有优先照顾行人……如此种种,总会时不时被拉上媒体曝光,但议论几天,也就偃旗息鼓,并没有实际成效。周而复始,人们也就默默地“习惯”和被接受了。

显然,道路被侵占的后果,不仅仅是造成该道路通行不便,更有可能带来生命危险。中国曾是自行车大国,新近兴起的共享单车让自行车再度成为交通出行的重要方式,作为民众的重要出行方式,再度提起自行车道不受重视,也是重提路权意识,直面路权问题的痛点。

近些年日益增长的私家车数量,是激化路权矛盾的直接因素。公安部交管局关于汽车保有量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9亿辆,其中汽车1.94亿辆,私家车总量达1.46亿辆。车多了,城市道路规划没跟上,道路容量依旧停留在旧时水平,自然也就频发了机动车霸权非机动车道。

但路权问题的痛点,根源还是在于对路权意识观念的认识和更迭。

纵观《道路交通安全法》,这一部在交通领域最权威具体的法律,对于路权的概念依旧含糊,虽有条款提及,但也并未明确指出和强力约束,所以更遑论对路权细分概念的通行权、先行权、占用权进行具体而明确的划分。这也就根本上导致,机动车可以“堂而皇之”地占用自行车等非机动车道。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内的城市交通建设实际上是为车服务,依照的是路权分配按出行车辆,并未肯定路权是全体民众的路权,按照出行人数进行分配。这也就造成了道路规划设计对自行车道、人行道的照顾不足,自行车道等非机动车道路权被忽视。

当城市规划部门和相关交通执法者,直接划作机动车停车场或指挥机动车“借用”自行车道等非机动车道缓解交通压力,也就在事实上给予了司机以及普通行人一种错误观念——机动车优先于非机动车优先于行人。这不仅混乱了路权中优先权概念,也混乱了路权中的通行权、占用权概念。优先权同样不等于可以占用。

因而,对路权的呼吁,不能止于每次有新闻事件时的讨论,而是要开始将其嵌入到每个交通参与者的认知当中。当然对路权意识的提升,需要牵扯到社会各个层面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频发的路权霸权现实环境下,有效先行的解决办法,即是在相关法律法规中给予明确的规定和配套的处罚措施,对相关交通参与者给予明确约束。国内部分城市的试点,值得借鉴。例如,北京今年正在试点“机动车遇人行横道不避让行人罚200元记3分”,这就是对路权尊重和意识培养的开始。若是依旧只靠呼吁,和现行交通法规建议性的约束,对所有交通参与者路权意识的提升恐怕只能是继续如童话般的梦想了。 □陈鸣默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