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7年11月15日

陕西工人报一线新闻 一家三代人的传承和坚守 匠心铸精品 让培训成为最受职工欢迎的福利 健康管理为职工保驾护航 延炼推行“12876”班组建设 图片新闻

当前版:第A3版:一线新闻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一线新闻
03

一家三代人的传承和坚守

一份职业,你能坚持几年?5年,10年,20年,还是从学校毕业踏入社会,直至退休?本期推出的专题报道,将镜头对准祖孙三代,跨越半个世纪,只从事一种职业,这种从业经历不但见证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还演绎出一种职业坚守,更是一种传承和荣耀。

祖孙三代的电力情缘

年长的延安市民可能还记得,直到1953年,延安面粉厂才安装了第一台24千瓦的发电机组。除自用外,仅给市内少数机关和路灯供电。延安人第一次对电灯有了感性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对电的需求不断提出更高要求。延安电网顺应发展,逐渐从无到有、从小电网到大电网、从大电网到智能电网,一代又一代电网人为革命老区磅礴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电力保障。

而在这些甘于奉献、勇于承担责任的电网人中,有一些特别的家庭,他们几代人坚持不懈地坚守在电力战线上,用智慧和汗水铸造了延安电力发展史上的辉煌业绩。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第一代电力人

国网延安供电公司变电运维室的张延学告诉笔者:“我的父亲叫张鸣山,是渭南人,1935年出生。1952年,从高小毕业后被分到延安参加工作。当时咱们延安还没有电,晚上照明还都用的是煤油灯。父亲说因为延安要筹建发电厂,他就被分到了延安发电厂筹备处。”

从此,张鸣山便跟电结缘了。延安从没有电,到第一座仅有两台2500瓦发电机组的发电厂;从仅有220伏、380伏到10千伏的低压供电线路,到35千伏和110千伏中高压线路;从更换丝具、保险等简单操作到组建铁塔架设线路;从1953年仅有的一个20人的发电厂到1972年拥有上百人的延安地区电业管理局。伴随着延安电力的发展,张鸣山也从一名对电完全不懂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建设电网线路的技术骨干。

1974年,为全力支持延安经济发展,陕西省政府决定落地从铜川的焦平至延安,横跨一市四县(延安市、宜君、黄陵、洛川、富县)的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其中贯穿于宜君、店头、洛川、富县和延安五座110千伏变电站之间,累计长达186千米的电力线路,都是当时任送电处主任的张鸣山带领一批年轻人一边摸索一边建设的。跟他共事过的人都说,只有你报不出的线路和杆塔,没有张鸣山不熟悉的,他就是我们线路上的活地图,对每一条线路和每一基杆塔的情况都了如指掌。

张延学回忆,父亲说,他们那代人出去干活没有旅馆、没有饭店,每次到偏远地区架线,都是自己背着铺盖、粮食,驻扎到在建地区,每天干完活自己做饭不说,晚上睡觉常常就是在简易帐篷里凑合一下,条件非常艰苦。可看到一盏盏亮起来的灯泡,父亲说他从来不觉得苦,有的只是欣慰和满足。

敢于拼搏与时俱进的第二代电力人

父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对电力事业的热忱,深深感染着儿子张延学。1980年,延安电业管理局划归陕西省电业管理,正式更名延安供电局。同年,从小立志做一名电力工人的张延学,下乡插队后进入延安供电局修试所,从事开关检修工作。

回忆从事电力工作的三十几个春秋,让张延学最难忘的就是85年的冬天。

那年元旦,鹅毛般的大雪下了整整十天。当时要把110千伏电力送到老区吴起是延安供电局全体职工最大的心愿。可是连天的大雪封住了山路,去吴起变电站的全部设备都阻隔在延安。

为了能送上电,张延学跟随延安供电局启动投运队伍,同7辆载满设备的车队向吴起开进。到吴起后,气温持续低至零下三十度,张延学记忆犹新地说:“那天真是冷啊,刚把手搭在铁构件上就被粘住了,回工棚烤烤火再来干。”就这样一干就是半个多月,吴起变电站终于合闸运行成功,看着老区吴起人民再也不用担心停限电,张延学说他第一次体会到了父亲讲过的满足感。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电网设备也不断淘汰更新。变电站的开关设备也由DW1断路器升级为DW8,这对张延学来说都不是问题,他总是第一个掌握新设备原理和检修技术的人。据了解,延安电网如今共有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53座,张延学更换和维护过的新旧开关累计也有上万台。

看着父亲的照片,张延学坚定地说:“虽然父亲已经过世了,但他的精神时刻鼓舞着我,我一定将父亲对电力的热忱继续传递下去。”

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的第三代电力人

“花花,明天就要正式加入电力这个大家庭了,虽说现在步入智能电网时代,科技都很发达,但任何时候,安全永远都是第一位的。”2008年,带着父亲张延学的嘱咐张佩华正式成为一名电力工人,从事变电站继电保护工作。

学专业、下现场,张佩华学得非常刻苦。她知道只有精湛的专业技术才是回馈父亲最好的礼物。

从事继电保护四年来,张佩华小到改一个35千伏的保护定值,大到330千伏变电站全站继电保护装置改造,不论艳阳高照还是刮风下雨,只要有检修,她总是第一个申请参加工作,跟张佩华一个班组的老师傅都说:“这娃娃还真是有她父亲当年研究开关的那股子倔劲。”就是凭借着这股子倔劲,每年的竞赛调考、技术比武,张佩华都是稳稳的第一名。

2012年年底,张佩华被调至媒体业务室工作,离开了维护电网设备一线岗位。

可是她说,虽然我离开了一线,但仍然可以用手中的笔为电网作贡献。“今晚凌晨配电检修室开展零点检修工作,我去”“这次洪涝灾害检修现场非常危险,我们的检修工人坚守在一线,我去”……一个个“我去”的背后都凝结了张佩华敬业的精神。

每当看到自己采写的稿件被媒体刊发,张佩华都很兴奋,她觉得能让更多人了解电网人敢于拼搏、追求卓越的精神,这就是她的责任。

时代变迁,如今的延安供电局已更名为国网延安供电公司,可不论名字如何变化,电网人的精神不会改变。不久的将来,也许像张鸣山老人这样的家庭还会出现第四代、第五代电力人,会不断将电网人拼搏奉献的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通讯员 王璐

张鸣山

张延学

张佩华

只为那一片蓝天

孟真是东航西北分公司客舱部一名95后乘务员,虽然飞行时间不到一年,但从小出生在民航家庭中,对蓝天着格外亲切的感觉。

孟真的外祖父刘荣华是西北管理局离休干部,也是新中国第一代民航人。作为一名优秀的飞机维修技师,1957年参加了中国民航支援缅甸工作,并顺利完成了1960年4月周恩来总理出访缅甸的专机保障工作。1961回国后,当时的民航总局领导想将他留在北京民航总局工作,但他自愿请缨申请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参与民航建设,于是他来到了中国西部边塞酒泉航站(现在的嘉峪关航站)。

60年代的酒泉航站物质极度匮乏,气候恶劣,每年三月是酒泉的大风季节,到处是飞沙走石、漫天黄沙,尽管门窗关闭的严实,可常常一觉醒来感觉满嘴都是沙子。遇有大风天气,当人们都往家里跑时,刘荣华却跑向机坪,因为他担心停放的飞机如果不做有效固定随时都有被大风刮跑的可能,那样国家财产将会受到损失。那时虽然每天航班不多,可是刘荣华既要保障航班又要参加生产劳动,每当看见自己维护的“银燕”翱翔在蓝天,架起一条条戈壁通往内地的桥梁时,他的内心充满了自豪与喜悦。他对自己要求非常严苛:再困难的事能自己解决就自己解决,不给组织找麻烦。就这样他无怨无悔在艰苦的环境中默默职守奉献了十年,直到1971年女儿三岁时,他们才由酒泉航站调入兰州中川机场,在这个全国民航离市区最远的机场又值守了10年,1981年他跟随兰州管理局东迁才来到了西安,继续为西北民航建设作贡献。

从小与父辈们一起感受到民航创业的艰辛,怀揣着对黄土地的眷恋以及对民航事业的憧憬,1989年,孟真的母亲刘东踏着父辈的足迹成为第二代民航人。她在货运部一干就是29年,无论是在货运证件办理还是货运专机保障,无论是消防安防设施设备的管理还是航空安保审计,她都兢兢业业坚守岗位。如今作为货运部安全主管的她,深知消防、安防、内保对“平安货运”的重要性。2017年1月2日,由于员工违规使用电热毯引起工具间起火,虽未造成重大损失,但通过这次事件她与机场公安分局消防科及时沟通,查找隐患并对货运部的消防安全区域进行了细致的划分,责任落实到每个科室、每个人,杜绝了消防隐患的再次发生。

1993年,孟真的母亲结婚了,父亲是东航综管部的一名员工。1995年,孟真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无限喜悦,由于父母都在咸阳上三班倒的业务班,为了支持孩子们的工作,外祖父、外祖母又承担了起带孙子的重任,直到孟真上大学。虽然一家人聚少离多,但父母对工作的执着与认真,一直感染着孟真。

2016年10月,经过层层筛选,通过严格培训与考试的孟真期待已久的“蓝天梦”终于实现了,她成为民航之家的第三代传承人。当雷雨季节来临时,航班延误在机场的事情每天都会发生,面对大量滞留旅客因为晚点而产生不满情绪时,她总是面带微笑去当一名倾听者,通过聆听去了解旅客需求,尽可能去满足他们。因为母亲常常告诉她,作为民航人,就应该要向老一辈的民航人那样无论身在何处,都要将工作做到最好。一次航班中,在临下飞机前,一个小女孩面露羞怯地将一幅在清洁袋上画的画交给了她,画上写着空姐姐姐谢谢你一路的照顾,愿你身体健康,越来越漂亮,这让她觉得她的工作很值得。有时她也会有自己的烦恼,也想在节假日与家人团聚,但她明白,自己选择了“蓝天”也意味着付出与舍得,就像她的祖辈和父辈那样,像千万个民航人那样,奉献职守,只为那一片蓝天。□通讯员 孟亦珍

刘东

孟真

刘荣华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