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传》:一次寻根觅魂的苦旅
□雷钟哲
黄帝是华夏儿女的共祖,为历代子孙顶礼膜拜、引以自豪。据《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艺五种”,直到今天,黍、稷、菽、麦、稻依然是我们民族乃至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保障。黄帝对于农耕文明的中国,作出了无以伦比的贡献。除此之外,黄帝在历数、天文、五行、生肖、纪年、文字、图画、著书、音律、乐器、医药、婚丧、祭祀等等方面,都有过开创性的发明。
然而,黄帝时代离我们太过遥远,距今四千六、七百年,生平事迹大都是口口相传,说法繁多、记述多样,以至成了传说人物。史圣司马迁不朽巨著《史记》中有关黄帝的记述,不足五百字,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由此也就折射出黄帝史料的匮乏。
如今,在距太史公出生地黄河龙门不远的黄陵乔山出生的陕西著名作家李延军,用心血汗水凝就的百万字皇皇巨著《黄帝传》,把传说中的黄帝,全面、立体、生动地呈现给广大读者,让中华“人文初祖”血肉丰满、形象逼真、高大伟岸、丰碑矗立。
这是一次寻根觅魂的苦旅。黄帝是华夏的根,是民族的魂。为了还原远古黄帝时代的历史,使其更显真实性、现实性和形象生动性,将有关黄帝的精彩故事呈现出来,李延军抱定通过努力全息地再现那段生生不息的信史与活剧的决心,几十春精心构思、几十夏苦苦耕耘、几十秋伏案灯下、几十冬午夜作晨,为黄帝立传,为大众昭魂。凭着一腔赤诚,一个字一个字,走完了超百万字的创作崎岖,苦旅之艰,日月可鉴。
这是一次文学神圣的朝觐。文学是无数人心中的女神,有人为之穷经皓首、孜孜矻矻,哪怕穷愁潦倒、倾尽心智。李延军说:“工作是妻子是责任,写作是情人是热情。”他开始构思这部长篇的时候,正是市场经济大潮风起云涌的时候。多少人弃文从商,在商海中弄潮潇洒,也有许多成功者样板高悬、诱惑难拒,让人不禁心旌荡漾。然而李延军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因“华夏写史诗的使命感”和“人生要干和干成一件大事情的信心和决心”,让他始终对文学情人不离不弃。
这是一部价值凸显的大作。黄帝给子孙留下了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其中包容、兼容、宽容,现实、笃实、踏实,勇创、独创、先创,持重、持正、持久等等,都是黄帝精神的核心内蕴。中华民族之所以五千年赓续不绝,成就了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和黄帝精神息息相关。李延军百万字传记,把黄帝独有的精气神尽情挥洒,使之跃然纸面、栩栩如生,为黄帝精神天长地久、传之万代、亘古不衰、葳蕤勃发,提供了坚实注脚和翔实解读。处于新方位的中国,需要用黄帝精神,凝聚起民族复兴的伟力。
除了社会价值,还有文学价值。《黄帝传》恢宏博大,构思别具匠心,《万里崎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三部巨制上下衔接、相互呼应,将黄帝的一生徐徐道来。再现了黄帝时代的社会风貌、民俗风情,写出了中华文明草创时期中国人不畏强暴的胆气、骨气和底气,塑造出自强自信、阳光向上的血肉灵魂。
《黄帝传》中人物众多、形象丰满,用独特语言艺术重现历史,古韵悠然、半文半白的人物语言水乳交融,被誉为是对小说语言形式的创新与革命。多人物、大场面、大事件,故事起伏跌宕、情节错综复杂,既有泼墨写意,又有工笔雕绘;既有各种发明创造,又有思想启蒙发展。已故著名作家陈忠实评价:“《黄帝传》是一幢结构复杂的祖屋,走进去,五千年前先民生活的画卷徐徐展开。”著名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茅盾文学奖评委白烨说:“《黄帝传》是中国故事的发韧之篇,滥觞之作。”
我和延军有缘相识于2014年。那年,他因《黄帝传》获主题文学征文一等奖,我的一篇习作获二等奖,与全国各地获奖作者共同受邀参加“甲午清明”黄帝陵祭祀大典,我与延军下榻同一酒店又同宿一舍。我作为一个聆听者,听他讲述多年对黄帝陵地貌遗迹的勘察心得,眉飞色舞、侃侃道来、毫无倦色,不觉已是晨曦微现……他的典型东方面孔、漆眉炯目、神态神情,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记。他,不愧是黄帝的优秀传人。一部远古扛鼎大作,价值必将历久弥新、影响至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