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强国赖重器 鲲鹏振军威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唐长红
大型飞机是国际竞争的重要制高点。伴随着运20的首飞及列装部队,中国成功跻身“大飞机俱乐部”,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独立自主研制大飞机的国家。
运20的研制被认为是中国航空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五年的首飞周期、“三十年不落后、五十年可用”的研制要求,在一支年轻且人数远远不足的设计团队手中成为现实。
这个奇迹的缔造者,就是型号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唐长红和他的运20设计团队。
拿出世界先进水平的飞机
“大飞机是新中国几代人的梦,是航空工业追求了几十年的目标,再难也要做!我们有信心让它在国际舞台起飞,履行好国家赋予的使命!”这是唐长红对国家的庄严承诺。
时光追溯到9年前。2008年11月,第七届珠海航展。从号称“空中巨无霸”的A380上走下来时,唐长红对各路记者说:“我们看到了世界水平,看到了空客的骄傲。我相信,中国的大飞机也能做到世界水平,我们正在为实现中国的骄傲而不懈努力。”一时间舆论哗然,热议伴随着质疑。
殊不知,此时的唐长红早已带领团队开始了运20的研制。
型号立项之初,唐长红便提出了“面向使用、面向制造、面向市场”的原则,引入适航理念,并带领总师系统着手梳理关键技术路径,明确了要突破包括先进超临界机翼设计、先进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研制、数字化生产装配和检测等在内的六大关键技术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几百项技术难关。
超临界机翼是“六大关键技术”之一。为了掌握这项技术,攻关团队不知道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经过3年多艰难探索,研发团队不仅为运20寻找到最优的机翼气动外形,并进一步创新,为其打造出迄今为止最复杂的增升系统。充足的升力像一双巨手,推举着运20翱翔蓝天。
飞控系统是运20最关键的系统,既要保证空投空运货物的任务需求,又要满足载客的安全可靠性要求。唐长红提出,将具有机械备份操纵功能的电传飞控系统作为大运主飞控系统的方案。技术上出现难题时,他耐心与大家讨论,分析原理、建立模型,甚至亲自动手编写程序。在唐长红“精细机构设计”理念指导下,飞控系统进行了多轮次迭代与优化,一些机载设备经过了翻天覆地的优化改进。
运20首飞那天,飞机在空中盘旋。首席试飞员邓友明做了个举起双手的动作,这是大运飞控系统特有的松杆姿态保持功能。首飞结束后,邓友明在向首长汇报时说:“给飞控系统打满分,给飞机打满分!” (下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