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让“不毛之地”焕发新的生机
——省地建集团精准帮扶康家圪塔村侧记
编者按
这一年,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全面深化阶段,各地精准扶贫决战正酣。我省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多措并举、加大力度,不断将脱贫攻坚推向新高潮。
2017年即将结束,让我们把镜头对准脱贫攻坚战场,以更加努力的姿态和行动决战2018。
盐碱地,因为碱化度普遍较高,植物几乎不能生存,常被人戏言为“一毛不拔”之地。榆林市清涧县康家圪塔村祖祖辈辈守在靠天吃饭的盐碱地上,因为只能种植玉米这一单一农作物,代代贫穷。
近日,随着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省地建集团)清涧扶贫综合整治项目建设指挥部新建的50个大棚及其配套设施的移交,这一切即将成为历史。省地建集团发挥自身土地改造优势,因地制宜参与精准扶贫工作,扶出了许多贫困村老百姓迈向幸福生活的“地久天长”。
确定方案迅速推进
去年11月,省国资委任务下达后,省地建集团积极投入到了相关准备工作当中。省地建集团执行董事、总经理韩霁昌给出指示:项目实施手段要运用土体重构技术,规划要综合、要重点突出解决民生问题。
“搞大棚种植,把土地的价值发挥到最大!”省地建集团总经济师、清涧扶贫综合整治项目总指挥王曙光说。经过不断磋商,以土地平整工程、温室大棚工程、停车场及附属工程、田间道路工程、田间排水工程、河道整治工程、边坡防护工程为主的土地整治方案逐渐明了起来。
今年1月4日开始,目标倒逼、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全体指挥部成员住窑洞、吃简餐、战酷暑、钻技术、守阵地,用自身优势让这片不毛之地焕发出新的生机。12月5日,工程完成验收,并交付康家圪塔村。
扶贫效果初步显现
“给我分了两千来块钱呢。”日前,正在大棚干活的康家圪塔村贫困户任凤生激动地说,“现在光我在项目工地当小工干杂活一共就赚了两万多块。”
综合整治工程建设一年来,该村贫困户分别参与了平整土地、大棚建设、架桥和修路等工作,扶贫综合整治项目部已累计支付劳务工资50多万。
现在,该村村委会已正式将新建大棚承包给省果业集团清涧公司,种植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原来没资金、没技术,只知道种玉米,挣不了几个钱。如今50个大棚经过初步估算,能给村里带来50万的效益,如果未来把观光农业发展起来了,肯定不止这个数。”康家圪塔村村委会主任赵建民说。
“我们长期用工至少得25个人以上,我们优先考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省果业集团清涧公司副总经理任胜利说,“签订劳动合同,按月发工资,每月最少两千块。”
打工有钱挣,还能学技术,而且每年还分钱……康家圪塔村贫困户已初步走上脱贫路。
全面富裕指日可待
“省果业集团清涧公司的50万元已支付,我们正在定型‘三变改革’方案,商议怎么给村民分红。”省国资委驻村第一书记叶心瑜说。
据叶心瑜介绍,在康家圪塔村,要做双保障型“三变改革”,即老百姓直享一部分红利、一部分用于村上发展产业以及一部分后续保障(村民养老),彻底避免“一年整、二年荒、三年回到老模样”,扶贫就要扶出“地久天长”。
“之所以让省果业集团承包三年,就是要贫困户和村民边打工挣钱边学经验。”面对村民尚不具备高科技农业生产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现实问题,省地建集团已提前做好了规划。
“我们通过土地重构技术让草莓、葡萄、冬枣、香菇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在康家圪塔村种植变成了现实,实现了土地价值的数十倍增值。”省地建集团清涧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指挥部副总指挥盛晓磊说,“我们配套修建了停车场和文化广场,极大保证了观光农业的发展。”
省国资委清涧县扶贫团团长、清涧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张光表示,该项目不仅在全县,在全省都具有示范带头作用。 本报记者 王何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