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天寒地冻,交警、环卫工、快递员等户外工作者需要更多关心
低温作业,咋保护?
(上接一版)
需要个体的善意关怀,也呼唤制度化劳保措施
“不用送货,天气冷,请帮我送给外卖小哥和天寒地冻里工作的环卫工人”“快递小哥,雪大路滑莫赶时间,热奶茶是送给你的”……近段时间,不少外卖暖心订单正能量满满,此外街边提供热饮的爱心站也为冷冬献上温暖。
对于低温作业劳动者来说,来自个体的关怀理解固然重要,规范劳保措施、让暖意常态化同样不可或缺。
专家认为,相比高温作业较难控制温度,低温作业如果防护到位,一般很少引起严重冻伤。“低温下人的手、关节部位温度下降最快,如果穿戴好防寒手套、防护服装等,让手的皮肤温度在15.5摄氏度以上,一般不会影响手的操作,也能保证操作的安全。”林英介绍,肢端疼痛和寒颤是低温的危险信号,当寒颤十分明显时,应终止作业,进入温暖室内取暖。
“我们现在是1个半小时轮班制,可以时不时进屋暖和一会儿。比起低温津贴,我更希望在服装、鞋子方面有所改进,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能够既保暖又轻便。像我们和环卫工都是在车流、人流里穿梭的高危职业,现在单位发的棉服又硬又重,保暖作用也不够。”张文宇说。
近期,美团外卖推出骑手加热服,“加热服采用碳纤维发热技术,剪裁成马甲形式,温度分为45摄氏度、55摄氏度及65摄氏度三个档位,只需充电1小时,就能获得4至6小时的热力供给。”美团外卖有关负责人告诉笔者,新款发热服已在北京、哈尔滨、满洲里、酒泉等地投入使用,其他地区也在加紧发放中。
刘晓倩认为,由于地域、气候、职业工种不同,低温对于劳动者的影响是不同的。可以尝试在地域基础上引入行业协商机制,通过建立政府、工会和雇主方的行业协商来确定特定行业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低温补贴条件和标准。
此外,还可以树立标杆企业,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力量推动低温津贴扩展。“在薪酬管理中,工作环境与条件的优劣程度不同,在定位工资水平时得出的工资曲线也相应不同。模范企业通常会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包括环境因素来确定合理的工资水平,以实现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刘晓倩说。 (丁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