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新动能,助力中国经济提质增效
□叶晓楠 李京泽
近年来,新动能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正在进一步显现,不断推动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近日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据有关机构测算,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30%,对城镇新增就业的贡献超过70%。一些东部省份已经走出结构调整阵痛期,新动能正日渐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
◆ 新动能,迸发广阔生机
战略性新兴产业、共享经济、网络购物、移动支付……近年来,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走在了世界前列,新动能不断驱动经济的转型升级。
国家统计局披露的2017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印证了这一点。在去年,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还有新产品、新动能都实现了蓬勃发展。
从新技术来看,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深海探测、生物医药等领域涌现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从C919大飞机、复兴号动车组、量子通信,再到深海探测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都在去年涌现出来;
从新产品来看,当前需求非常旺盛的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增长都在50%以上;
从新产业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都在10%以上;
从新业态来看,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28%,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增长更快,快递业务量保持了近30%的增长;
还有新模式方面,无论是分享经济、共享经济还是数字经济、平台经济都在迅速成长,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涌动,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2017年,日均新登记企业1.66万户,有力支撑了就业和创新发展。
◆ 新智能,推动转型升级
振兴实体经济,必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走转型升级之路,通过“互联网+”,推进一二三产业融通发展。同时,也要运用技术、环保、质量标准等法治化、市场化手段,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按《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要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在齐鲁制药生物医药产业园单抗原液车间,生产车间看上去科技感十足。玻璃墙内,车间里是一排排机器设备,数量不多的工作人员包裹在洁净服里,除了对着电子屏幕操作和记录,他们几乎没有多余的动作。车间的全部设备依靠智能管控,大大小小的金属罐运转起来,轻松就实现了数千万甚至上亿元的产值。
近年来,齐鲁制药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坚持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生产工艺和管理流程,企业的智能智造水平持续提升。如今,这里不仅有全国单体最大的生物医药项目,还承载着济南生物医药千亿产业集群的发展重任。
◆ 创业创新,汇聚澎湃动力
“一个在重庆的人才如果没有互联网就可能只能给重庆小面设计招牌,现在有了分享经济平台,他能够找到北京甚至全世界的雇主。”在重庆猪八戒网络公司的企业平台上,聚集了1300多万工作者,其中超过10万人借助平台实现在线就业,孵化出上万家公司。
“‘猪八戒’让人想不到啊!”在去年11月7日举行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在听完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后一语双关地说,“你这家平台把1300多万人连接起来,聚众智、汇众力,产生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创造力。”
从动能转换看,创业创新热潮使得新经济、新动能孕育成长,传统动能不断调整、改造、升级,工业结构持续优化,对经济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事实上,正在蓬勃兴起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一批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人才成长起来。他们正在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创业者们迎来了一个最好的时代。中国“双创”持续深化,全球竞争力持续提升,去年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达1.66万户。去年全国双创数据报告显示,在政府大力推进双创政策的影响下,中国创投市场面对风险时表现更为稳健。去年上半年,国内共发生2786例投资事件,融资总额达3252亿元,平均投资额度创新高。
◆ 培育壮大,还将增添“四把火”
加快培育新动能非常重要,如何培育壮大?
今年“助长”新动能,还将增添“四把火”。孟玮介绍说,一是加快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组织实施一批新兴产业重大工程,运行好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二是加快推动创新创业上水平。推动北京、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着力打造“双创”升级版;三是加快推进形成有利于“四新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出台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文件;四是加快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工业企业数字化、服务化转型。
“现在的经济发展是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新动能主要还是指支持高质量发展的动和能,这种动力和能力主要是从体制机制的完善上产生出来的。”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看来,体制机制的完善是推动新动能增长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