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深夜书店如何优雅地生存
今年1月6日,大隐书局在创智天地开出了多年探索后的首家深夜书店。深夜里探访,它就像是一个静谧的美人,充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情怀。但情怀归情怀,经营归经营,如何拥抱情怀而不失理性?
情怀可坚守,现实需摸索
大隐书局终于开出了第一家深夜书店,但去过的消费者都知道,深夜书店只开放了局部区域——位于一楼的小部分空间会在晚上10点之后照常营业,但楼梯以下最深广的书店“腹地”,依然会随着商场的关闭一同熄灯。
为何只是局部开放?大隐书局总经理何旋的回答很直接——成本。“深夜书店的成本是要翻倍的,我们必须计算得失,要量力而为。”他为笔者算了一笔账,正常关门的书店,一个岗位需要配备两个人,但在深夜书店,一个岗位就需要三个人,每个人的综合成本是1万元/月,如果1300平方米的面积全部开放“深夜时间”,每个月的成本起码需要多支出10多万元,对于利润微薄的书店来说,是“不可承受之重”。
何旋说,过去一个多月,深夜10点至凌晨2点,平均每天会迎来约100位“夜访者”,到了周末,客流量会更大一些。这个数字已经出乎了他的预期,“深夜阅读并非刚性需求,达到这个数量级,与附近有十余所知名高校和百余家科研院所息息相关,也给了我们继续尝试的信心。”
小心地试探,大胆地畅想
一年半前,大隐书局在上海开了第一家店。正式营业那天,大隐书局创始人刘军曾写过一篇文章——《为守望者暖茶,为夜行人燃灯》,这句话后来成为了大隐书局的宗旨。
虽然目前大隐书局的深夜书房只开放了部分空间,只营业到凌晨2点,但这显然只是一个开始。刘军坦言,书店正在进行压力测试,在书品选择、营业时间、开放空间之中,寻找最契合读者需要的状态。
需求决定供给关系,从买书这种刚性需求来看,书店或许达不到24小时经营的能力,何旋琢磨着,未来是否能引入更多的“深夜文化包”,比如做一些“大隐夜话”的文化类访谈,或是与一些深夜FM做互动节目等。
前不久,申城另一家“深夜书房”刚刚谢幕,在外人看来,有些可惜;但在何旋看来,却对这份事业多了一份敬重:“这不是一种结束,而是一个时代的开始,说明书店从1.0时代迈向2.0时代的途中,大家都在前赴后继地尝试。我相信,我们最后会找到一种方式,为夜行人点燃漫漫长夜里的一盏阅读之光。” □徐晶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