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8年03月15日
读书·观察
04

最大限度彰显保护知识产权的理念

□子长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在3月13日的“部长通道”上透露,围绕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该局将从坚定不移地实行严格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推进知识产权的“快保护”等四个方面落实,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要加快推动专利法的修改,引入惩罚性赔偿措施,加大对各类侵权行为的惩治力度,让侵权者付出沉重代价。

惩罚性赔偿,顾名思义就是侵权者被责以对请求者作出超过实际赔偿数额的赔偿。参照一些国家的司法经验,这种赔偿方式通常适用于被告存在主观上的恶意、故意、欺诈或放任的方式实施行为而致原告受损,其主要目的多有震慑或以儆效尤的意思。尽管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但是有鉴于专利行政执法办案量在过去5年以年均40%速度的迅猛增长,引入惩罚性赔偿的呼声很高。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等之后,我国《商标法》于2013年修正时,增加了对恶意侵犯商标专用权情节严重者可进行惩罚性赔偿的规定。然而,对于在《专利法》《著作权法》这两部非常重要的知识产权法律中是否或如何引入惩罚性赔偿,一直以来在法律界都存在很大争议,迫切需要人们在这个问题上形成更多共识,最大限度地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

理念上,对要不要引入惩罚性赔偿的主要争议之一,是知识产权法作为民法属于私法,民事赔偿的目的是补偿原告的损失,应该遵循“填平原则”,从而体现民事权利平等;而引入惩罚性赔偿,则无异于变成原告向被告要求“私人罚款”,违背了民法的私法性质。不过,单纯法理的“非此即彼”,很容易忽略问题的复杂性。应该看到,法律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可以鼓励更多人从事有益于整个社会的创造性活动,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效应”。比如,一项技术发明,尽管专利权属于个人,但专利应用推广后很可能带来整个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可谓公私共赢。相反,如果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不仅会降低人们的创新创作意愿,同时还会助长侵权行为。正如业内专家指出,我国知识产权侵权事件之所以频频出现,与权利人维权成本高、侵权人违法成本低直接相关。

实践上,有人担心,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还未完成的时候,过早引入惩罚性赔偿会妨碍科技创新的普及,甚至让一些国外知识产权人受益,这就过度夸大了惩罚性赔偿的“负面影响”。一度有人提出知识产权领域引入惩罚性赔偿,会像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那样催生“职业维权人”。问题在于,即便有“职业打假人”的存在,今天很多消费者在网络维权时依然不时遭遇种种刁难,甚至出现一些平台在举证责任上“过度保护商家”的现象,以致“劣币驱逐良币”。必须认识到,一方面我们要参与全球性竞争,根本上靠创新而不是“保护主义”为支撑;另一方面,保护知识产权已是一种全球性共识。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都不应该在知识产权保护上逆全球化行动。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