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为职工群众构筑新时代精神家园
——陕西工会在深化改革中做优做实服务职工工作纪实
4月24日上午9时,小雨霏霏。当记者来到位于西安市大庆路上的土门工会爱心驿站时,50多岁的环卫工李慧霞正在帮厨,为150多名同事准备午餐。
在近100平方米的驿站内,除了空调、微波炉、热水器、手机充电器等生活用品外,还摆放着应急医药箱、工具修理箱、书籍报刊等。李慧霞快人快语:“这个驿站太好了,为我们环卫工提供了各种贴心服务!”
在省总工会指导下,从去年开始,西安市总工会在繁华地段建成了“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喝水、急可入厕、累可歇脚、伤可用药”的工会爱心驿站105个,为环卫工、出租车司机、交警城管、快递外卖员、停车场收费员等户外劳动者提供各类免费服务3万人次以上。
目前,全省建成和在建的工会爱心驿站超过200多个。
建设工会爱心驿站只是我省各级工会在深化改革中做优做实服务职工工作,为职工群众构筑新时代精神家园,最大限度提升职工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真实写照之一。
深化改革 提升服务职工的本领
2017年是全国工会改革年。省总工会按照全总要求,率先在全国拿出《陕西省总工会改革方案》。在实施《方案》时,省总工会坚持把去除“四化”作为突破口,以问题为导向,抓住要害,精准发力,圆满完成了省总机关和省级产业工会的改革任务。
经过改革,减少省级产业工会4个、部门和事业单位4个,减少人员编制137名。同时,省总工会和8个产业工会按规定配备了13名劳模兼职工会副主席,省级产业工会委员中优秀职工和基层工会干部占委员总数达89.5%,构筑起了服务职工的长效保障机制。
“虽然单位和编制减少了,但服务职工的效率更高了。”省财贸金融轻工工会主席刘佐清如是说。改革后的省财贸金融轻工工会由原省财贸工会、省金融工会、省轻工纺织烟草工会合并而成,下属单位90多家,职工30多万名。如今,虽然只有8名工会干部,但服务职工的工作却开展得井井有条,亮点纷呈。
在强力推进改革的同时,省总工会牵头制定了我省《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指导榆林、宝鸡、咸阳等8个市总工会抓紧出台改革方案。今年2月,榆林市委印发《榆林市总工会改革方案》。针对基层工会组织被削弱、服务职工力不从心的问题,榆林市从体制机制上入手,进一步明确了各级工会领导班子的配备,完善了机构设置,市总工会机关编制由原来的9人增至12人;市工人文化宫成为全额财政预算事业单位,人员编制20名。
省级工会编制在减少,市级工会编制在增加。这“一增一减”正好体现了强基层、促创新的改革目的。榆林市总工会主席马治东说:“工会改革能够坚持以职工为本,补短板、激活力、提效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前瞻性。”
今年3月1日,随着《陕西省实施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的出台,给女职工带来了更多福音。调研起草的《陕西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列入省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省总工会在推进工人文化宫体系改革中,筹资2亿元补助资金,拉动地方政府投资19.6亿元建设地方工人文化宫,12市、区和30个县的文化宫新建、改造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基层工会建设类似设施2300多处,打造了一批“没有围墙的工人文化宫”。
在深化改革中,工会爱心驿站、七天工作制、普惠制服务等惠及职工的创新举措让职工收获满满。今年,全省工会将压茬推进工会改革创新,对重点工作和创新创优工作实行项目化管理,通过改革强化服务职工的职能,继续提升服务职工的本领和水平。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