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毛乌素治理:众志缚流沙 塞外展新颜
(上接一版)
郭成旺年纪大了,他的儿子、孙子接手继续种树。祖孙三代人,凭着“愚公移山”的精神,将4.5万亩黄沙变成了林区。
老郭24岁的曾孙郭涛大学毕业不久,这个腼腆内敛的小伙子从小就对树木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坦言,将继承父辈的事业,继续扎根沙漠,用科学的方法植树造林。
星火代代传。在治沙大户的带动下,曾经一半面积为沙地的榆林市正在发生着惊人的变化:森林覆盖率从0.9%提高到33%,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和半固定,明沙已经难觅踪迹。
新生代科学治沙 踏入“沙海淘金”新征程
从20世纪50年代起,榆林治沙大致经历了飞播灌木、栽种乔木、引进常绿树种等3个阶段。“60年代,我们在全国首创飞播技术,经过试验推广,花棒、沙蒿等灌木播撒在600多亩沙地上。”陕西省治沙研究所副所长史社强说。
与飞播同时期推进的是,引进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樟子松,填补毛乌素沙漠缺少常绿树种的空白。治沙研究所正在引进彰武松、班克松、长白松等树种,探索不同树种的混交林,同时尝试与红松嫁接,向“松子”要经济效益。
“治沙大户”张应龙想法更大胆,他要“沙里淘金”,向沙子要效益,重构毛乌素的自然生态系统是他的目标。
他利用毛乌素沙漠天然形成的“新月状”沙丘,试种葡萄、蓝靛果等经济作物;自建试验田,种植蓝莓、黑莓、沙地红枣等,希望沙区也能变成“瓜果之乡”。
4年前,张应龙引进了几十只被称为“澳洲鸵鸟”的鸸鹋,目前这些鸟类已安居繁育成功。他准备将来把鸸鹋“家族”放养在初步进行生态修复的毛乌素沙漠中,以实现“动植物生态圈”的重建。
“鸸鹋放到林地里,不仅能除草除虫,还能减轻防火压力,成为沙漠生态实现自我修复、自我循环的重要一环。”张应龙说。
从治沙到用沙,中国治沙行动得到国际肯定。不久前,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布报告表示,中国植被的增加量,占到过去17年全球植被总增量的25%以上,位居全球首位,中国植树造林贡献最大。
□姜辰蓉 李华 刘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