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9年07月18日
头版
01

直把他乡作故乡

——记陕西工运学院驻村扶贫干部何成

何成(左)为受伤村民包扎伤口

一个月来,因一封来自安康市汉滨区茨沟镇景家社区70余名村民按满指印的联名挽留信,经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后,让陕西工运学院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何成和队员们的故事,成为社会各界特别是全省扶贫干部纷纷传说的一段佳话。

故事的原委是这样的:今年2月,针对驻村扶贫已4年多的何成和彭嘉楠等扶贫干部,单位决定重新安排人员替换他们。得知消息后,该社区荆竹沟的群众坐不住了,他们纷纷找到社区,请求社区副主任邓玉忠为他们代写一封信给陕西工运学院,挽留何成等继续驻村工作。群众与邓玉忠等社区干部的心愿不谋而合,经过多方努力,何成被留了下来。

何成2014年8月驻村扶贫,他肩负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任,走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家家户户和田间地头,将身心与这里的群众和这片土地深深融合,并把此地当成第二故乡。如今的何成,是乡亲们舍不得、离不开的知心人、贴心人。

做群众服务员

驻村伊始,面对荆竹沟三年发展规划需要解决的——道路维修、安全住房、农村电网改造、安全饮水、产业发展等9项重点难点问题,何成和扶贫队员深感压力,决心扎根扶贫村,改变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从驻村第一天起,何成就摒弃了“镀金”的念头,不当一名“过客”。他从入户走访、了解村情户情开始,全身心投入扶贫工作。

行走在荆竹沟的山路上,他指着庄稼与记者边走边聊,那一块地是谁家的,面积多大,种植的是什么作物,什么时候收……对这一切,他了如指掌、如数家珍。

“谁家几口人,孩子在哪上学;谁家几个劳力,搞种植业还是养殖业,是在外务工还是在当地务工;老邓有什么手艺,老张家最近有啥要紧事……他都一清二楚。”邓玉忠说,他是带着真感情来扶贫的。

“我们不是钦差大臣,是来搞服务的,首先要当好服务员。”谈及多年的扶贫工作体会,何成直言:“在当地干部群众面前心存优越感,会让双方心里产生距离。只有完全融入,才能和他们打成一片。这是做好扶贫最基础、最基本的工作。”

为了鼓励贫困群众树立脱贫信心,及时准确宣传党和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扶持群众发展产业……何成的身影总是活跃在荆竹沟的山路上,出入于贫困家庭之间,当好他们的服务员。

正是如此,他总能与贫困户有效对接,做到因户施策,进行精准帮扶,让贫困户找到一条脱贫致富路。

把群众当亲人

只有把群众当亲人,扶贫工作才会投入真感情。

多年来,何成在扶贫工作中,不仅勤动嘴,把党的好政策宣讲给群众,还能扑下身子与群众一起苦干。修桥铺路时,他和乡亲一起推车挥锨;农电改造时,他和乡亲一起肩拉背扛运材料;贫困户旧房改造时,他搬砖运瓦……村民说:“我们就需要这样接地气的扶贫干部。”

几年下来,乡亲们把何成当家人,家里有什么困难解决不了、干农活劳力不够,便向他求助或请他和队员搭把手。“平时开车,如果遇到乡亲,我都会停下来,主动捎带一段,尽量给他们提供方便。”何成说,“有时候,还会帮他们捎带些东西。”

受访群众告诉记者,驻村以来,何成用实际行动证明,他始终把自己当成荆竹沟大家庭的一员——经常看望生病住院的乡亲,把肥料背到每个农户家中,帮村里的孩子填报高考志愿,帮助困难家庭的老人报销医药费;暴雨风雪后,逐一查看乡亲的房屋和村内的道路安全情况;关心留守老人的身体健康和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也会随时了解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和生活情况……

(下转二段)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