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直把他乡作故乡
——记陕西工运学院驻村扶贫干部何成
(上接一版)
“这些细小而琐碎的事情,少做一件甚至一件不做,也不会有人说什么,但是因为我和大家的坚持,无论解决一个人生活中的难题,还是帮助一个家庭解决困难,都是竭尽全力,促进全村形成了一个积极向上、拼搏进取、互帮互助、睦邻友善的大家庭氛围。”何成说。
舍小家为大家
记者采访中注意到,何成在工作中不管和谁交流,总是口口声声称荆竹沟为“咱们村”,完全把扶贫村当成了自己的家。
记者随意翻看了何成在宿舍兼办公室放置的一沓日记本,他2018年的出勤记录是驻村303天,平均每月25.25天,全年工作笔记超过6.8万字。
在亲友眼里,何成自从当了扶贫干部之后,把青春和时间都奉献给了荆竹沟的乡亲,每年绝大部分时间都吃住在村里,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奋斗在脱贫攻坚克难一线。妻子生产时,他未能陪在身边;孩子生病时,他无法悉心照料;母亲住院时,他无法侍奉床前。在亲人眼里,他不是一个好丈夫,也不是一个好爸爸,更不是一个好儿子,但是对于荆竹沟乡亲的大小困难,他总能够挤出时间,尽量提供帮助。
不仅如此,为了帮助村里群众解决困难,他还把亲友都拉扯进扶贫当中。那是2016年底,村里的斗鸡养殖大户面临销售困难,何成把自己的亲友和同学全部发动起来,帮助销售斗鸡200多只,为养殖户增加收入2万多元。
让亲友不解的是,何成在驻村的第二年,用家里的积蓄购买了一辆9万元的宝骏730小轿车,目的不是为了方便家人,而是为了扶贫工作方便。如今,他的这辆扶贫专车行程已达13.4万公里。
因为长期驻村扶贫,何成在心里对家人充满了歉意和愧疚,而他却是这么释怀的:“当了扶贫干部就要懂得取舍,家庭与工作不能两全其美时,就应该把‘大家’放在前面,把‘小家’放在后面。”
用力改变村貌
在茨沟镇,景家社区各个村落五年来的生活面貌都发生了明显变化,特别是何成和他的驻村工作队包抓的荆竹沟片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沿河道两边居住的70余户村民,实现安全自来水入户,原来居住山上的农户通过移民搬迁到社区安置点,也全部实现安全饮水。同时,所有家庭生产生活用电网络得到了改造,并实现了一户一表。在农电改造、人饮入户项目实施过程中,何成还争取了2万元配套资金,使项目受益面进一步扩大。
目前,除个别户由于政策和历史原因,正在协调解决住房外,该社区其余所有农户通过移民搬迁、危房改造项目的实施,均已实现安全住房。何成包抓的70余户在社区安置点均拥有了窗明几净的住宅,实现了幸福安居梦。
接受采访的村民们告诉记者,何成与扶贫工作队还通过各种渠道、汇聚多方之力,先后为荆竹沟争取了便民桥修建、农电改造、人饮入户、道路提升改造等6个基础建设项目,累计投入资金达230余万元,大幅度改善了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基本条件。至此,当初荆竹沟面临的九大困难问题全部得到圆满解决。
同时,帮扶单位陕西工运学院利用资源优势,先后投入资金6万余元,组织了四次覆盖全镇的家政服务员、养老护理员等技能培训,培训劳动力达180余人,荆竹沟50多人通过技能培训已经具备走出大山稳定就业的条件。
得益于学院的大力支持,何成还组织修缮了村委会活动室,捐赠社区、学校和社区工厂15台电脑以及上百套桌椅等,并为村里置办了鼓乐等文化器材。
目前,何成和陕西工运学院驻村工作队包联的景家社区荆竹沟片区,辖9个村民小组127户449人,2014年底贫困户为105户239人,经过他们三年的精准帮扶,2017年底实现整体脱贫摘帽。由于动态调整,2018年有贫困户18户37人,通过近两年来干部群众的齐心努力,今年可望全部脱贫。
“有何成的持久大力帮扶,荆竹沟的群众今后在致富道路上会不断呈现新的景象。”邓玉忠说。
本报记者 杨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