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工业基地到装备制造业名城
(上接第一版)
百姓由苦到甜 实现了“小康宝鸡”之变
脱贫攻坚成效明显,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51万贫困人口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11.9%下降到2.2%;居民收入大幅增长,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1802元和11936元,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12.2%和12.3%;社会事业日益繁荣,在西北地区率先实现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省级“双高双普”县全覆盖,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受到国务院表彰,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9.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9.9%,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6.93张,96.5%的城乡居民参加了医疗保险。
开放由点到面 实现了“海外宝鸡”之变
宝鸡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形成了开放大通道,先后建成陇海、宝成、宝中、宝兰铁路以及西宝、宝天等高速公路,宝鸡机场、城际铁路启动实施;建成了开放大平台,建设宝鸡港务区,形成四个功能组团,企业在美国、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设立基地;产品走向五大洲,钛产品、石油装备、机床工具和苹果、猕猴桃等众多“宝鸡造”和“宝鸡产”漂洋过海、走向世界。
生态由好到优 实现了“宜居宝鸡”之变
坚持走“工业城市生态最美、生态城市工业最强”的路子。天更蓝了,2018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53天,连续多年居关中城市前列;水更清了,水环境质量连续多年居关中第一,把好了宝鸡这个“关中水龙头”,实现了一河净水向东流;山更绿了,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5.26%。
人文由旧到新 实现了“魅力宝鸡”之变
宝鸡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市,形成了“看中国、来宝鸡”的独特魅力。文物“活”起来,全市共有各类文物点3436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建成一批文化景区、红色教育基地;文化旅游“火”了起来,2018年游客接待量突破1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68.45亿元;文化影响力“大”起来,伴随着与亚欧美20多个国家和国内40多个城市开展文化交流合作,宝鸡文化承载的华夏文明正走向世界。
□本报记者 鲜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