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勇担基本职责的职工“娘家人”
——与共和国同成长共奋进的中国工会(上)
(上接第一版)
随后,全国掀起工会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热潮:与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活动;推动恶意欠薪入刑;联合开展“农民工平安返乡”工作;启动农民工入会集中行动、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实施服务农民工法治宣传行动;推进农民工入会数量和服务质量“双提升”工作;在国际金融危机时,还开展了千万农民工援助行动、技能培训促就业行动,等等。
如今,农民工工作早已成为工会工作的“年度重点”,为农民工撑起了权益保护伞。
为职工撑腰说话的工会举措,如同年轮,生生不息——《工会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在全国开展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两个普遍”,推广和总结顾村经验、成都等地维权联动机制、长春和阳泉等地“双措并举、二次覆盖”经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传化经验”等,这些努力都指向同一个目标:充分实现广大职工切身利益。
一桩桩“小事”做好,赢得的是职工发自内心的信赖。据统计,全国工会农民工会员总数已达1.4亿,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日渐增强。
工会行动:服务职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2012年新春伊始,工会干部们走进人民大会堂,以座谈的方式共同纪念全国工会送温暖活动开展20周年、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设10周年。会上,14家先进集体和12位先进个人分别被授予“全国工会帮扶工作标兵单位”“全国工会帮扶工作标兵”荣誉称号。
送温暖和帮扶工作被誉为“做好新时期职工群众工作的一个创举”。仅中国工会十六大到十七大的5年间,全国工会就筹集送温暖资金202.2亿元,走访慰问企业103.41万家、职工家庭4152.9万户;建立3544个工会困难职工帮扶(职工服务)中心,筹集帮扶资金200.22亿元,3620.27万人次职工受益。
中国工会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在职工中开展了互助互济活动。发展至今,工会春送岗位、夏送清凉、金秋助学、冬送温暖活动贯穿全年,随时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
服务职工是工会永恒的课题。在做好特殊群体帮扶的同时,如何为更多职工提供更高水平更全面的服务,成为各级工会工作的方向。
2012年,一次声势浩大的工会走访调研行动拉开帷幕——全总在全国启动了“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
工会干部们走出办公室、组成工作组,来到基层一线和职工身边,倾听心声、了解困难、解决问题。一年里,各级工会成立了5.2万个工作组,组织工会干部103万人次,深入40.1万家企业,走访慰问91.4万户困难职工和劳模家庭,与757.9万名一线职工、企业经营者交流,并发放救助金8.6亿元,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送到职工群众心坎上。
要为职工提供“接地气”的服务,不能仅靠一两次活动,更需要转变观念,创新方法,形成常态。
2014年底召开的全总十六届三次执委会议,明确提出把职工群众愿望作为“晴雨表”,按照职工“生物钟”开展工作,为职工群众提供普惠制服务。
自此,“普惠”“常态”“精准”成为工会服务职工关键词。
——北京、上海等地工会联合金融机构为会员打造专属服务卡,搭载众多服务项目。包括免费保险、优惠服务、法律援助、劳动争议调解、技能培训、困难救助、就业指导等,内容可达数百项。这张小小的卡片,还拥有一项重要作用:持卡会员不分城乡地域、社保身份、收入高低,均可平等享受工会提供的无差别服务,实现了普惠性,打通服务职工“最后一公里”。
——工会帮扶中心与政府有关部门建立协同机制,政策帮扶、制度保障和社会资源服务相结合,打造成普惠服务职工的枢纽型平台。
——充分发挥工会资产服务职工效能,近5年来,全国工人文化宫(俱乐部)、工人体育场馆有2.22亿人次参加活动;工人疗休养院接待职工和劳模1835.36万人次。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为职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的各级工会,在日积月累中筑起竭诚服务职工的一个个金字招牌,释放着直抵人心的温暖力量。
工会创新:打造维权服务“升级版”
2019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位于北京长安街旁的中国建设银行总行营业部,邮递员、快递小哥、环卫工人等户外劳动者成为“座上宾”。全总为这个“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劳动者港湾”挂牌,使之成为全国首个挂牌的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共建品牌。与此同时,相关行业协会发出倡议,号召金融业向社会开放共享服务资源。
“累了能歇脚,渴了能喝水,没电能充电,饭凉能加热”……越来越多的户外劳动者可以随时随地找到遮风避雨的服务站点。自2016年起,在全总大力倡导下,各级工会已建起2.22万个站点,累计投入资金3亿多元,服务户外劳动者群体334.47万人,有效改善了户外劳动者的劳动条件。
就在此后一年,全总再次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服务职工工作思路:“四个一”,即一片心(一片爱心)、一叠卡(工会服务卡)、一张网(工会网上工作平台)、一个家(职工之家)。
这一工作思路将以往积累的经验进行了整合和提炼,以职工需求为导向,更便捷地为职工提供服务。
翻阅工会工作成绩簿,类似的创意层出不穷,从无到有,从探索到成熟,在职工身边留下一个个令人瞩目的“暖心工程”。
比如,曾经引起企业管理者“担忧”的集体协商,已经成为平衡劳动关系双方利益的重要途径。截至2018年,全国签订集体合同159.3万份,覆盖企业402.1万家、职工1.9亿人,世界500强在华企业也全部开展了集体协商。
比如,“安康杯”竞赛活动开展20年,从最初的几千家企业,发展到如今参赛企业达62.5万家,参赛职工1.2亿人次。
还有各级工会为解决职工、农民工子女假期无处去问题,建起的“假期托管班”“农民工子女夏令营”;启动于2008年的全国工会职工书屋建设工作,建成1万家全国职工书屋示范点,带动各地建成10余万家书屋,并开通电子职工书屋;与交通运输等部门为长途奔波的货车司机建起“司机之家”,满足司机们“喝口热水、吃口热饭、洗个热水澡、睡个安稳觉”的需求,目前已有76家司机之家被验收合格。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广大劳动者的需求向安全、尊重、自我发展等更高层次转变;经济下行压力下、去产能过程中如何更好保护职工权益、协调劳动关系;怎样应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做到及时研判劳动关系新动向、新特征,实现维权与维稳相统一……解答新课题,没有捷径,需要承担维权服务基本职责的“娘家人”情怀,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甘于平凡的作风,更需要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工作姿态。
与共和国同成长,与新时代齐奋进。继承光荣传统的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牢记初心、使命,团结动员亿万职工成为新时代的奋斗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努力奔跑,书写未来!
□工人日报记者 郑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