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在助力脱贫攻坚中敢担当勇作为
——汉阴县总工会促两业稳脱贫工作纪实
汉阴县总工会在涧池镇仁河村开展藤编技能培训
金秋时节,稻谷飘香,一派丰收景象。
9月23日下午,汉阴县涧池镇仁河村66岁的村民谢开秀一边照看晾晒在家门口的稻米,一边不急不缓地编着藤椅。“编一只大的20元,小的12元。没想到,老了老了,还能在家里打工挣钱!”谢开秀高兴地说。
能坐在家里“打工挣钱”,缘于汉阴县藤发五金制品公司拓展藤编“家庭车间”。在县总工会帮助指导下,这家公司以“工会+企业+农民工”模式,让“农民入企业变为职工、职工入工会变为会员、困难职工入系统变为帮扶对象”,带动仁河村及周边村民200余户到企业务工,其中“家庭车间”78户,贫困户62户,年发放工资150万元,户均增收2万元。
“有了编藤椅的稳定收入,今年仁河村剩余的贫困户29户39人完全能够按时脱贫。”仁河村第一书记、县总工会驻村帮扶干部成欢对此信心满满。
“工会开展技术培训、劳动竞赛、关爱困难职工,解决了后顾之忧,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年销售额已达500余万元。我们带动更多村民脱贫奔小康的底气更足了。”汉阴县藤发五金制品公司总经理赵德军如是说。
帮助汉阴县藤发五金制品公司“创业”,继而带动仁河村贫困户来企业“就业”实现整体脱贫,是汉阴县总工会做好促两业稳脱贫工作的一个缩影。
汉阴县地处秦巴腹地,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革命老区县。近年来,县总工会把助力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敢担当勇作为,主攻“强阵地、促增收、优服务”三大重点,奏响了全省工会助力脱贫攻坚的最强音。
建强基层组织 筑牢脱贫阵地
走进汉阴县平梁镇兴隆佳苑社区,11栋安置楼整齐划一。便民服务中心、物业管理中心、平价购物中心、儿童校外辅导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红白理事服务中心、文化活动服务中心“八个公共服务中心”排列有序,服务项目齐全温馨。小区后面,今年5月投产的“社区工厂”生产车间也是一派繁忙景象。
该小区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欧波告诉记者,为解决易地搬迁群众就近就业问题,政府筹资建设1300平方米、可容纳100余人就业的标准化社区工厂——汉阴县帆航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让部分无法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到社区工厂就业增收。
为解决搬迁群众融合难、管理难、服务难问题,该小区成立了社区党支部和工会组织,形成了以党支部为统领,社区自治等配套组织为支撑的管理体系,实现有机构管事、有人干事、照章理事。同时,围绕社区、厂区、园区“三个平台”建设,在建好社区工厂的同时,把合理的土地资源进行流转建设蚕桑产业园,培育具有长期收益的产业,让“上楼干家务、下楼能务工、家家早致富”成为现实。
目前,该小区形成了“建立一个支部、三个平台、八个公共服务中心”的“138”新型社区管理模式,实现了搬迁群众搬得了、留得住、能致富、合法权益有保障的目标。
汉阴县总工会主席李长国说:“目前,全县建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30个,全部建立了党组织和工会组织,推行‘138’社区管理模式,百户以上的小区都设立了社区工厂,社区工厂全部建立工会组织。”
在扎实开展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工厂”建会工作的同时,汉阴县总工会坚持把建立健全基层工会组织作为助力脱贫攻坚的主要阵地,在扩面、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坚持重心下沉、触角下延,推进深度贫困村和村级非公企业建会,共规范提升贫困村标准化工会组织21个,非公企业工会40家,吸纳会员2458人。
月河工业集中区党群服务中心被国家人社部列为全国劳动争议预防调解示范单位,也是省人社厅、省总工会命名的“和谐园区”。他们坚持“党工共建”,建立工会职工服务站、劳动纠纷调解中心和劳模之家,搭建起集咨询、服务、调解、仲裁为一体的劳动纠纷化解平台。
目前,全县各类工会组织达542个,会员4万余人,工会组建率、职工入会率分别达98.5%和96.8%。创建全国模范职工小家1个、省级标准化示范镇工会3个、省级优秀职工之家1个、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2个、市级“六好”示范镇工会3个、市级职工之家14个。扩大了工会组织对农民工和贫困群众的覆盖面,为助力脱贫攻坚打下坚实基础。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