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9年10月30日
头版
01

“粮”心育良种

——记全国小麦育种专家、最美劳动者梁增基

梁增基在田间工作

常年劳作的双手

金秋时节,关中渭北“旱腰带”一派丰收景象。

在这收获的季节,咸阳市总工会“弘扬劳模精神”报道组成员,深入长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试验田,采访全国小麦育种专家、省劳模、最美劳动者梁增基。

“要吃粮、找老梁”“南有袁隆平、北有梁增基”,这是长武民间的一句口头禅,足见梁增基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

梁增基是全国著名旱区小麦育种专家、研究员。多年来,他所获得的荣誉有:陕西省劳动模范、省首届“三秦楷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组部“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并被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被中国发明协会授予“中国发明创业奖”特等奖暨“当代发明家”、全国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今年9月5日,荣获第七届“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9月27日,被命名为“最美劳动者——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

今年86岁的梁增基是广东茂名人。1961年10月,28岁的他毕业于西北农学院,被分配到长武县农技站。当年与他一同分到县农业系统的25名大学同学,因耐不住生活的艰辛陆续调离。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唯独留下他一个“南方人”。数十年来,他如一粒默默无闻的种子,不论被风带到多么贫瘠的地方,总会破土发芽,追求生命、追求阳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渭北旱原,小麦即便在风调雨顺的年份也难丰产,时常遭锈病、严重冻害困扰,平均亩产32公斤。1965年丰产也不过亩产78公斤。他经过科学调查论证,认为鹑觚大地不是不适宜小麦生长,而是小麦品种太差。

“稻好在秧,麦好在种。”找到症结后,他引进外地良种欲推广,但遭锈病,甭说收成,连麦秆都成了一把灰。他认识到,“拿来主义”不行,唯有靠自己育种。

此后,他从农场借来二亩地,整地划区、拉行开沟,从各大科研单位引来各式各样的品种种进试验田,从播种、锄草、施肥、防虫、立标、建档等细节做起。他头顶烈日、汗湿衣襟,杂种收获一株株单收单脱,晒干后又一粒粒精选,小区试验单收单打,样样亲自动手。夏天,地里蚊虫叮咬,痒痛无比;冬季,钻进北风凛冽的麦田,冻得瑟瑟发抖……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1年,历经上万次单株选择,所培育的条锈免疫、抗冻、抗旱、丰产小麦品种“7125”“702”终于问世,长武小麦亩产首次突破100公斤。接下来几年,他又用“702”的姊妹系培育出“秦麦四号”。该品种当时几乎覆盖了整个咸阳北部、陕甘两省6个地市,年种植面积152万亩,累计700万亩以上。一度成为渭北、甘肃旱地小麦播种面积最大的品种,小麦亩产跨越200公斤大关。由于抗锈力特强,在推广区域形成“锈病隔离带”能阻挡锈病远距离传播,因此荣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是当时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单位项目。

(下转第二版)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