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打造宏大产业工人队伍的“国家行动”
——全国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两年纪实
“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重磅文件——《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一项与亿万产业工人息息相关的重大改革拉开大幕。
两年来,一场党政、群团、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国家行动”全面铺开,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被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1月8日在京召开的全国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改革带来的“利好”备受关注——
中组部支持各地各部门在优秀产业工人中发展党员,提高非公企业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质量;人社部实施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教育部和全总开展的“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已资助近百万名农民工提升学历;全总连续两年补助职工创新项目80个,共1280万元,等等。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点题、部署、指导的重大改革任务。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东明指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和工会组织把推进这项改革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全总认真履行牵头职责,各方积极配合、协同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产业工人尤其是技术工人队伍不断壮大,产业工人获得感不断增强。截至目前,全国产业工人近2亿,就业总人口中技术工人近1.7亿。
来自“顶层设计”的推动力
2018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2019年,又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作为《改革方案》的配套措施,两个《意见》对于加强和改进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引领,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创新技能导向的激励机制等明确作出了系统性制度安排。
《改革方案》出台不久,就成立了由全总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李玉赋任组长的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小组,发挥各成员单位和参与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健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基本形成合力推进改革的格局。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秉持这一理念,两年来,中央和相关部门注重顶层设计,连续出台30个制度文件,涉及思想政治建设、技术工人待遇、职业发展、职业教育改革、职业技能培训、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产教融合、农民工培训、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等诸多方面,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营造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
值得关注的是,全总出台相关制度文件就达10个,聚焦劳动和技能竞赛、劳模和一线职工兼职工会副主席、推进货车司机等群体入会、加强产业工会工作、集体协商、民主管理等。与此同时,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各级工会广泛深入持久开展“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主题劳动和技能竞赛,开展“五小”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
如今,相关部门的好措施不断出台:国家发改委开展了技能人才激励计划试点,实施产教融合工程;教育部推动职业教育制度改革,布局558个现代学徒制试点,每年惠及9万名学徒;工信部建立全国产业工人学习网,打造基于互联网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平台;人社部试行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各级工会创建的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达到7.2万家;人社部、国务院国资委指导部分央企增设了“特级技师”“首席技师”等职位。
优化顶层设计、加强协调指导。两年来,在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一盘棋”意识更强了,“齐步走”的力度更大了。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