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20年09月08日

陕西工人报陕煤专刊-副刊 启迪心智 引领风尚

当前版:第A8版:陕煤专刊-副刊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陕煤专刊-副刊
08

启迪心智 引领风尚

编者按

我们少时学《师说》,文所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我们一生中不可或缺

的一个角色,回首往昔,每个人总能找到一个或几个对自己深有影响、为自己传授知识解答困惑的导师。

在第36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本版特别推出《启迪心智,引领风尚》,旨在展示广大干部职工心目中最

难忘、最感恩的师生(师徒)之情,从而达到既能传承弘扬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回报恩师、回报社会的目地,

又能引导、启发大家学知识学技能学做人,在工作上懂得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在破解难题上懂得刻苦钻研、

不耻下问,同时在国企这个大舞台上,更能懂得如何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不求回报的爱

--追忆中学时代的语文老师刘兆尧

莎士比亚说:“老师是我们的第二个父母,老师对我们的爱是不求回报的,考虑的第一位总是我们。”最使我难忘的是我高中时的语文老师刘兆尧,南方人,中等个儿,黑瘦,老牌大学生。我特别喜欢听他读课文时的那个调调,很“结实”。大名鼎鼎的刘老师,是陕西省作协会员,一生酷爱文学,他的文章经常在各大报刊发表,当时在铜川小有名气,我们姐妹四个都被他扎实的文学功底熏陶过。

记得高一第二学期,我学习漫不经心,作业应付着写完,就连成绩的下滑自己也不知道。一天下午放学后,不想上晚自习的我和几位同学,把教室里日光灯上的启辉器全部偷走,导致晚上教室里漆黑一片,晚自习也没上成。第二天,刘老师好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站在讲台上大声朗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不紧不慢的语速,慷慨激昂的语调。教室里鸦雀无声,我们仿佛置身其中。“叮铃铃”一阵铃声打破了宁静,刘老师擦擦额头上的汗珠说了声:“下课!”这时,教室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我的心脏“咚咚咚”跳个不停,看着刘老师在讲台上那么卖力地讲课,我突然醒悟了,觉得自己真是愚蠢,竟然在高中这么关键时刻放纵自己。下课后,我们几个同学主动来到刘老师办公室承认错误,刘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把心思好好用在学习上,高中时间紧、任务重,加油!老师相信你们!”迷途中的我终于找到了方向,也在危险的边缘猛然回头。

那时,我的语文底子还很差,平时写作文总是信笔由疆地写,很少花心思去打腹稿,更别提进行谋篇布局了,写出的文章结构混乱,主题不突出。刘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存在的问题,他常给我讲如何深入挖掘素材亮点,以及写作上的一些技巧,他的话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一下子照亮了我以后写作前行的路。从那时起,我的语文成绩也提高得很快,慢慢地我也爱上了文学。

高中毕业以后,我再也没见过刘老师,但他的一举一动经常在我脑海里浮现。后来,听说刘老师调到西安某个学校当了校长。再后来,与三姐见面时得知刘老师病重了。没过多久,三姐打电话告知我她去参加了刘老师的追悼会,也见到了一中的几位老师和同学。顷刻间,我已泪眼迷离。

时光流逝,感恩永恒。此刻,我最想说:“谢谢您!亲爱的老师,我好想您!”

(建设集团机电安装公司 刘静)

启迪我心智的“圣贤”

当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我成为韩城矿业公司下峪口矿一名矿压观测工时,非常荣幸遇到了我的恩师刘玲安。在他的悉心培养下,让我成为矿上的一名设计主管,并有机会到陕煤思创学院深造,成为1802届60名学员中的一员。

2015年3月2日,我在矿上应聘技术员失利后,羞愧难当,脑海里第一想法就是离开矿山另谋职业。就在这一关键时刻,矿长刘玲安出现在我的面前。

他在交谈中鼓励我说:“矿山的未来属于你们这些年轻人,‘四化’建设更离不开你们。我愿意成为你的师傅,手把手教你,但前提是你要在三个月内拿下采掘设计任务。”当听到这一席话时我激动万分,鼓起勇气拍着胸脯保证:“我不吃饭、不睡觉,也要完成任务。”

那时,我不分昼夜工作,并且跟在师傅身边用脚丈量着巷道的每一个角落。师傅一边走一边给我讲解系统的方位、层位、风流方向等。我拿着小本记录着师傅讲解的每一句话。同时现场看到不懂的地方就会提问,师傅就会先倾听我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指出我解决问题存在的不足之处等……就这样一个月跑遍了矿井的所有系统及巷道,记录了几万字的笔记,也让我坚定了留在矿山努力工作、实现自我价值的信心。

师傅采取现场提问的教学方式很实用。一次和师傅一起带班时,当走到21304工作面时,面对师傅的提问我靠死记硬背的数据来回答。但是师傅严厉地说:“我们井下实行的是动态管理,要多跑现场才能了解真实情况,而数字是死的,人是活的,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到回办公室,我就开始对照交换图,对自己走过的系统与数字再对比、再熟悉,并将最新数据整理在电脑文件夹里以备用。

另外,记得在2016年的一个四点班,师傅一改往常行进路线,带我去了井下失修巷道,当我心里还纳闷搞设计的跑失修巷干啥时,师傅说:“作为一名合格的设计人员,了解矿井的地质情况尤为重要,在今后的设计上要考虑到不断变化的地质因素,更要学会分析所带来的影响。”师傅的一席话如同醍醐灌顶,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设计人员,要精于设计的同时,还要懂安全、生产、地质构造等情况,并且考虑问题一定要全面、透彻。

如今,在师傅的悉心指导下,我已成为一名合格的设计主管,一个个设计在我手里诞生,并进行实施……能有今天的成就,得益于恩师的精心呵护与培养。他作为师傅不仅关心每一位青年人的成长成才,而且作为恩师,他让我信心百倍,不断成长,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宿感与自豪感,更是启迪我心智的“圣贤”。 (张博 马麦丽)

我的启蒙老师

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除了父母,我想记忆最深的可能就是我们的启蒙老师了。

40多年前的9月,我挎着妈妈用碎布屑拼接做成的花书包,与妈妈一起来到村里的小学,见到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据说,他是妈妈小学时的老师,也即将成为我的启蒙老师。他姓袁,我们都叫他袁老师。

说起来很惭愧,我到现在也只记得他的姓,并不知道他叫啥。

那时,村里小学的条件很差。我们这些孩子在6岁前根本就没接受过什么学前教育,幼儿园根本就没有。孩子们都是粗犷式的放养,各方面管教起来很是费劲。当时,袁老师既是我们学习文化知识的启蒙老师,也是我们的生活老师。

至今,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袁老师解决孩子们上厕所问题。

当时生活条件差,孩子们穿的裤子没有什么松紧带呀,腰带啥的,条件好的就是一根布带子,还有些孩子是系草绳的。为了裤子不掉,孩子们有时把裤带系成死结,要上厕所才发现解不开,那个急呀!无法形容。每次袁老师都耐心帮忙,还劝我们别着急。有时来不及解开,有的同学就尿在了裤子上。袁老师就忙着给同学烘烤裤子。

后来,袁老师就准备一把剪刀,解不开就剪断,上完厕所再帮忙缝好腰带。没经历过,不知道,当袁老师帮我们解开裤带,我们上厕所的那个畅快!

袁老师不发脾气,对犯错误的同学也很宽容。

记得一年级下学期的5月,桃子熟了,同学送了我一颗,那个香呀,不停地从桌斗里飘出来,闻着满嘴都是香甜的感觉。可是正在上课,我心里不停地告诫自己,忍着,努力忍住。可最终还是忍不住,悄悄拿出桃子,快速低头,咬一口,香甜无比……我就像那小耗子一般“解馋”起来。刚吃几口,袁老师就发现了,走过来,拿走了桃子,放在黑板(一块大青石板)后面的支架上,对我说:“我先替你保管,好好听课,下课再吃吧!”一下课,我就奔跑过去拿起桃子吃。

我们村小学还有两位老师,一个姓郭,一个姓张,他俩的脾气可没袁老师好。袁老师在我们村小学一直担任一年级的任教老师,可以说我们村的孩子都是他启蒙的。袁老师也时时给那两位年轻老师做工作,他俩也特别敬重袁老师。

后来,袁老师退休了,郭老师就担起了我们村小学的启蒙老师任务。

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听说袁老师在县城儿子家摔了一跤,脑溢血,没能抢救过来……

至今,我很惭愧,依然不清楚老师的名字,脑海里有的只是他那和蔼可亲的笑容,和拿起铁棍敲击小屋檐下挂着的一节铁轨,铛铛铛清脆的铃声在思绪中久久回荡。

(黄陵矿业煤电实业公司 郑红)

师傅,您真的好美

我很幸运,工作中遇上了一位好师傅,她叫吴晶晶,是陕钢集团汉钢公司烧结厂脱硫工段一名普通主控工,记得第一次见她时,办事员把我带到脱硫主控室,然后指着电脑前一个扎着马尾、皮肤麦黄的岗位工,介绍说这就是我的师傅了。听到对话声,她站起来转过身,用她特别标志的微笑向我点了点头,一声温柔细语的“你好”让我从心底感受到了她的真诚。就这样,我和她签订了师徒协议,拜她为师,开始学习脱硫主控。

师傅是一个特别小心的人,所以教我事无巨细、毫无保留。脱硫主控主要是室内电脑操作,监控各项环保实时数据和设备的启停管理,这份工作看似简单,却容不得半点马虎。为了让我尽快熟悉岗位工作要领,师傅每一次操作时都会让我在旁边看,而且一边做一边不厌其烦地讲解,遇到需要注意事项,就会提醒我记录在笔记本子上。同时只要有时间就会带我去现场观察,讲解脱硫生产工艺流程和设备操作要领,并从烧结烟气进入原烟道讲到净烟气洗涤排放,从石灰入仓讲到脱硫剂进塔循环反应净化,从浆液排放讲到石膏成型外售增效,原本对她而言已经非常熟练的工作,但是因为教我耗费了更多时间和心血。那个时候我就觉得,认真负责的她真的好美。

当我这样夸她时,她却淡淡地说:“我热爱本职工作,就要认真负责,咱们结对成为师徒,这是缘分,更是责任,所以我就得做好,不辜负组织和领导对我的信任。”就是这样一位普通女工,用担当和责任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在她悉心教导和亲切关怀下,我很快就对脱硫主控工作得心应手。同时,她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让我受益匪浅,更让我懂得爱岗敬业、严谨精细、真诚阳光、坚强自信……

然而,在我刚刚递交独立作业申请后,师傅却因事请假。我现在独自上岗,耳边时常会响起师傅的叮咛:“干活的时候,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办……”师傅,你放心,徒儿已能“单独飞翔”,但一定会牢记您的教诲和期望。 (杨蕊)

谆谆教诲铭记于心

——记我的新闻写作导师冯骁

横式竖式算出的是您几次方的爱,一寸粉笔写下真理却消磨了自己。老师,您是蚌,我们是蚌中的沙粒,您用爱洗它,将我们磨砺成一颗颗璀璨的珍珠……每当看到这些优美的句子,总能想起那些在我人生转折点帮扶过我的恩师,其中引导我走上宣传岗位的原《韩城矿工报》主编冯骁老师,成为点亮我理想的灯塔。

我对新闻写作从迷茫到喜爱,离不开冯骁老师的谆谆教诲。记得刚参加工作不久,厂里安排我写通讯稿,这是学理科的我第一次接触新闻写作,我不知该写什么、怎样写,心里十分着急。后来,厂里聘请冯骁老师为我们授课,在他的指导下,我了解了什么是新闻,新闻的时效性、公开性、客观性、新鲜性等特征。冯老师告诉我们要坚持看《新闻联播》《陕西工人报》等,慢慢从中体会别人的写作技巧和报道角度。经过学习、体会、观察、思考,我逐渐摸索出一件事的报道角度及怎样将这件事叙述清楚。从最初的“火柴盒”“豆腐块”写起,逐渐增加文章字数,提高稿件质量,随着上稿率提高,感觉自己真正喜欢上了新闻写作。

记得有次安排采写一篇关于祖孙三代都是共产党员的通讯稿件,经过走访,我找到了新闻线索,一位在煤矿一线工作近30年的老共产党员高社增,其祖孙三代是共产党员。当时,我只对高社增进行了简单采访就开始动笔,写完后给冯老师看。“你只采访了高社增吧?”他看了下说。我非常惊讶,老师是怎么看出来的?他说:“写这篇文章的主线,不但要弘扬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还有体现出祖孙三代对党不变的信仰。”于是我驱车继续采访高社增的父亲高孝奇。老人虽然清贫,却每年坚持尽一名党员的义务,两个儿子在其言传身教下,在矿区干出了成绩,并用行动影响着自己的后代,一家人用朴素情怀表达着对党的忠诚和热爱。

经过深度采访,写出了标题为《信念是永恒的力量》,这篇文章先后被《中国煤炭报》《当代矿工》《陕西工人报》等多家媒体采用。事后,冯老师对我说:“干宣传要具备政治意识、新闻的发现意识、主动意识和人文关怀意识。作为矿区通讯员,要多讲煤矿故事、讲矿工故事,要把生活中最美员工的事迹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来了解煤炭企业是如何应对市场,了解矿工是怎样在井下勤奋工作,怎样立足本职弘扬工匠精神。同时干宣传还要有勤学苦练的思想准备,要多看书、看报、多看优秀作品。”

我离开韩城矿区已近8年,但冯骁老师的谆谆教诲如春风、似甘露铭记于心,我会为自己深爱的工作加倍努力,并用知识充实头脑,用敏锐的目光观察生活,及时报道矿区发展中的好人好事,为矿区高质量发展鼓劲加油,用优异的成绩回报老师的教育之恩。

(彬长矿业小庄矿 关国凤)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