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金秋的“阳光”更温暖
省总创新构建“解困-育人-成才-回馈”循环新机制
(上接第一版)
“阳光”促成才
小蜜蜂嗡嗡嗡……抓!喊的人声音或大或小,回答声也要随之变化,听见“抓”后不仅要考虑第一时间抓一边的手指,还要考虑另一边手指被抓……
暖心行动中,最有特点的一项服务当属“心理成长活动”。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陕西省首届百名优秀心理咨询师张晓宁带来的“树立阳光心态迎接大学新生活”专题心理讲座,充分帮助学生通过团体互动,让大家学会积极认识自我、调节情绪、提升人际互动技巧、应对大学新生活和规划未来等心理技能。
在良好的心态下该如何成才?此次活动还邀请了全国劳动模范、青藏铁路建设者刘争平与学生分享自身经历,讲述爱国爱岗、敬业奉献,几十年干一件事,钟情一种研究的励志故事。
“寒门学子,在贫苦的环境下成长,生活上、心理上相比其他同龄人压力大得多。”陕西职工帮扶服务中心副主任杜佳鹏说,工会不仅要“扶上马”让他们圆梦上大学,还要开展心理咨询和疏导“送一程”,再通过开展劳模工匠分享成才故事“迎一段”,让他们树立阳光心态,积极迎接大学新生活,提前适应工作新常态。
企业供岗位
疫情之下,百业待兴,就业形势比往年更加严峻,就业总量压力大,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新的影响因素还在增多,就业工作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压力……
寒门学子走出校门如何就业?今年省总工会的“阳光就业暖心行动”可谓招招实拳。不仅推出“一对一”就业服务,联系企业与毕业生对接沟通,还对暂时难以就业的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计划提供就业补贴,安排为期不超过1年的过渡性岗位。
“稳就业就是稳人心、稳发展!”阳光就业企业代表发言环节,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工会副主席史权利说,作为中国最大的重型汽车传动系统领域产品制造商和供应商,今年已有204名高校毕业生加盟法士特,分布在各种关键岗位。
史权利呼吁各家企业,根据实际运营及岗位需求情况,能够为有就业意愿和帮扶需要的困难职工家庭毕业生提供爱心见习岗位,对见习期间表现优异的困难职工家庭毕业生,优先吸纳解决其就业问题。
与此紧密关联的是,受资助学生代表现场签订了《工会爱心服务志愿书》。
从此,这些大一新生多了一个新身份——工会大学生志愿者。他们与爱心企业签订协议,利用周末、假期在爱心企业进行每月不少于24小时的社会实践;对困难职工家庭子女进行课业辅导……最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
暖心行动还安排受助学生深入陕鼓集团、银桥乳业集团,提早进行劳动教育。通过了解企业生产、管理流程,参观劳模工匠工作室,让广大学子“见世面”“看需求”,近距离感受企业文化,理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做好就业前“心理准备”。
“我们的活动不仅要加强困难职工家庭关爱和帮扶力度,还要实现把扶困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让寒门学子在被帮扶中树立自信,掌握技能,学会感恩,把这份爱传承下去!”汪波如是说。 本报记者 王何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