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扶贫产业从“零敲碎打”到“兴旺发达”
——中国水电十五局在商洛山区助力脱贫攻坚纪实
(上接第一版)
“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首先通过政策宣讲、典型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先后开展扶志扶智培训9次,评选道德模范、致富能手等先进个人5名,使村民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同时,中国水电十五局累计争取通村公路建设、水毁河堤修复、便民桥修建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38万元,硬化水泥路5.8公里,打通了通村通户道路;修建了7个水源池,铺设水管5600米,解决了长期困扰村民的饮水难题,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投资15万元,修建12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娱乐广场,帮助贫困户申请政府扶持贴息贷款31户155万元,用于发展产业。目前,享受移民搬迁政策的70户已搬到新房。贫困户享受了前所未有的实惠,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发生根本转变。
持续发展产业 提升村经济“造血”功能
国庆期间,小雨淅沥。今年52岁的上庙村食用菌厂厂长谢爱军顾不上打伞,奔走在食用菌厂和村组之间。正值10万袋香菇“拆袋子”的用工高峰期,来基地干活的人手总不够,他每天都要走村串户动员村民来基地干活。
谢爱军原是贫困户,中国水电十五局帮村上建起食用菌厂后,因他懂技术又热心集体事业,被推选为厂长。村里的食用菌产业发展了,他也因此成为首批脱贫致富的能人之一。
定点帮扶以来,中国水电十五局紧盯特色产业发展,投入7.5万元在稳定玉米、马铃薯等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持续推进上庙村食用菌、黄花菜、飞鼠、土蜂等脱贫产业建设,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并扩大直接受益面。受疫情影响,今年农特产品销售不畅,该局积极帮助村民销售白皮松树苗2万株,交易额12万元;采购香菇6100斤、黄花菜800斤,交易额36.6万元,带动20名贫困人员在家门口稳定就业。
经过几年的帮扶,目前上庙村股份经济联合社规模已经形成,光伏、飞鼠、土蜂、食用菌等产业集群效应开始显现,实现了年分红8万元、集体经济积累6万元的目标。
勇于担当 积极支援灾后重建
今年洛南县“8·6”暴雨洪涝灾害,导致上庙村农作物受灾严重、农产品销售不畅、水毁河堤8处、便民桥损毁5座……
灾情发生后,中国水电十五局党委非常重视,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帮扶措施,指导灾后重建,推进持续发展产业步伐。针对黄花菜、香菇库存积压过多、便民桥损毁等问题,该局党委研究决定给予资金,及时加固受损河堤,修复、修建5座便民桥,清理整修河道、整修村委会办公楼。开展“以购代销、以购代捐”活动,采购该村黄花菜、香菇、蜂蜜以及橡子凉粉,着力提高贫困户家庭收入。免费发放油菜种子,完成补种10亩任务,带动群众种植地膜玉米650亩、地膜土豆300亩,培育15亩白皮松、五角枫绿化苗木,最大限度降低扶贫产业损失。
洛南豆腐享誉八方。为了解决产业持续发展问题,中国水电十五局今年投入17万元,用于豆腐深加工基地建设。该局工会副主席崔庆文说:“基地建成后,豆腐将成为上庙村的核心产业,不仅可以给村经济带来可观收入,还能解决十余名村民的就业。”
杜亚军已开始描绘全村产业发展的蓝图:要延伸产业链条,在西安设立上庙村农特产品销售窗口,形成以豆腐及豆制品为龙头,以香菇、黄花菜、土蜂蜜、土鸡蛋等农副产品为骨干的产品销售链和产业集群,确保全村产业健康发展、村民收入稳定、乡村振兴稳步推进。 本报记者 阎瑞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