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一日当劳模 终生作奉献
记全国劳模、陕西化建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三公司钳工组长宋卫东
(上接第一版)
在生产实际中,宋卫东善于借助科技创新和发明创造提高生产效率。2016年,他牵头研制了《新型上托式换热器抽芯机》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该专利可调整上托抽芯机机身宽度,可适用于不同宽窄的作业场地和不同直径的换热器抽芯,用全机械方式夹持系统代替原有液压夹持系统,优化了操作系统。改进型抽芯机操作简单、可靠高效。截至目前,已累计检修换热器3000余台,节约施工成本约400余万元,提高施工效率40%以上。
2019年,宋卫东带领创新工作室研制了《一种管道机械除锈机》,解决了化工装置建设过程中500毫米以下管道内壁除锈问题,保证了施工管道的洁净度要求,减轻了装置开工前对管道的吹扫工作量,目前管道内壁除锈机已开始申报国家专利。
怀绝技 敢为“洋设备”动手术
宋卫东技术精湛、作风顽强,凭借一手“手到病除”的设备维修绝活,多次被点名承担紧急抢险任务。
2015年9月2日上午,在延长石油(集团)安源化工公司100万吨/年煤焦油项目VCC装置试车过程中,一台由意大利进口的装置核心设备原料油泵突发故障。业主和供货厂家联系得知,配件到货最快需三个月以上,且需联系意大利厂家技术人员到场将泵解体后,才能更换受损零件。如果不能保证现场试车顺利进行,一旦停车损失巨大。面对维修条件不成熟、无备件、无工具等重重困难,宋卫东沉着冷静、认真分析,他在现场检查过程中发现,12-P-0102B三柱塞泵(意大利PERONI公司制造)丝扣口径大,丝扣内丝、外丝几乎全部损坏并有粘连现象,需要开槽、去粘连等技术修复。从上海紧急采购的专用工具到达后,宋卫东蜷伏在三面是机箱、一面只有300mm左右的狭小空间内进行抢修。由于操作空间小,视线不佳,他就一点一点用手摸索着干,连续精细修复9小时。12-P-0102B三柱塞泵连接螺杆螺帽为不锈钢材质,材质比较软,在修复拧入过程中,极易发生再粘连情况。考虑到修复后丝扣连接的强度会有所下降,在和业主沟通后,他在螺帽外侧设计安装了环形抱卡,以增加其连接强度。可能发生的停车风险被解除了,设备开工试运行效果良好。
据测算,如果联系外国技术专家检修,至少需要花费30-50万元维修费用,停工损失300多万元,经过宋卫东的辛勤努力,避免了较大损失。
严要求 精益求精创新高
宋卫东技术精湛,在施工细节上精益求精。2017年延安石化厂大检修,联合一车间有4台美国产联合反应器需要拆装检修。反应器内部扇形筒里的AB盖板间隙精度要求高,垂直度要求很严,所有螺丝必须使用力矩扳手进行施工。再生器内的约翰逊网周围间隙只有3毫米,对精度要求极高,安装、吊装不慎,就会导致变形,无法回装。宋卫东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厂家多次交流,采用力矩扳手对所有螺帽进行认真检查,严格按照规范和技术参数进行施工,提前2天完成了约翰逊网和AB盖板检修回装工作,确保联合一车间检修任务顺利完成,为装置的安全生产运行争取了足够的时间,受到业主的好评。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炼化公司轻烃综合利用项目是延长石油集团“十三五”期间“转方式、调结构”的重点项目,是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和深度转化,满足“国六”标准油品升级和低碳环保需要的“生命工程”。2019年,陕西省要求车用燃油升级为“国六”标准,轻烃项目必须按期建成投产。时间紧、任务重,宋卫东请缨参加轻烃项目施工。
刚进项目时,他就遇到了一个大难题。一般项目地管施工主要是在项目施工前期进行,地面安装工程开始后,地管施工已基本完成,地管开挖和井室制作对地面安装工程的影响较小。延安石化厂轻烃综合利用项目由于设计图纸到货晚,使得地管施工与地面安装同时进行,开挖地管管沟切断了安装施工的道路,严重影响地面安装工程进行。在地管施工过程中,占用时间最长的就是地管井室制作,整个施工周期约需7-12天,严重影响道路通行和地面上的安装工程施工进度。为按时实现节点目标,宋卫东提出改变原有的施工工艺,采用预制井室技术,就是将地管施工最耗时间的井室制作改为在地面提前预制。由于预制的井室和管道是二次灌浆连接,为防止井室和管道连接处漏水,他创新施工方法,带人在井室和管道连接处安装了密封带和密封套管,杜绝了漏水问题。在安装井室和管道过程中使用了激光水平仪,减小沟槽和管道井室的误差,保证了预制井室和管道的安装精度。在施工期间,宋卫东骑着自行车早出晚归,每天连续工作10个小时以上,严抓质量管理和施工安全。通过采用他提出的预制井室技术,使施工进度和施工效率大幅提升,第一天挖沟、第二天验沟找平、第三天安装井室和管道、第四天回填,每条地管施工均在4天内完成,比原计划每条地管施工7-12天节约了3-8天,得到业主的称赞。
师带徒 人才培养带队伍
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作为陕西化建设备专业第一带头人的宋卫东,充分利用创新工作室阵地,在创新研发的同时,建立集中培训和个别辅导相结合,实践操作和模拟演练相结合,示范施工和现场点评相结合的“三结合”培训模式,培养后备力量。他指派技术骨干担任培训讲师,利用工余时间到班组集中讲授钳工理论、画图、识图等基础知识,组织青工反复拆卸回装废旧设备,让他们彻底弄懂设备工作原理、易发生故障的部位和基本处置方法,为日后维护保养设备奠定了技术基础。还给个别基础薄弱的青工“开小灶”,提供一对一帮扶。在日常巡检和设备抢修中,由工作室骨干引导青工,通过观察设备运行温度,“倾听”设备运行声音、震动等方法,诊断、排查可能出现的故障,提出处置方案。在装置大检修和抢修作业中,通过示范施工,现场点评,让青工熟悉生产流程,知晓技术难点和攻克方法。组织设备拆卸回装,带压堵漏等模拟演练,着重考核参训人员的现场处置能力和技术要点掌握情况。
通过示范施工,对新入职青工指出技术提升方向。工作室先后培养初、中、高级钳工300多人,技师16人,涌现出了全国技术能手3人,技术带头人4人,60余名受训钳工已在各项目担任钳工施工技术负责人。该创新工作室在2019年培训钳工500余人次。
勇担当 关键时刻显身手
宋卫东对延安石化厂保运项目这支团队,有着特殊的感情。2020年春节放假期间,由于工作原因,他所在的延安石化厂保运项目有130多人留守值班。1月底,发生新冠肺炎疫情,为确保严控疫情工作落到实处,宋卫东详细了解疫情防护措施,提前谋划,为职工提前配备了口罩、消毒液、红外测温仪、水银温度计,以及板蓝根、抗病毒颗粒等药品,做好防控的各项物资配备工作。
疫情的蔓延,给不少施工一线的职工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为加强员工心理疏导,坚定信心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宋卫东从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入手,每天对职工进行防控知识宣传,同时引导职工要正确科学认识疫情,保持健康心态,极大地稳定了一线职工的心理状态,确保安全生产工作的落实。
在落实疫情排查工作中,他亲自带队每天给所有职工进行体温测量,并不厌其烦地进行自我防护知识宣传,同时每天早中晚三次对生活区、职工宿舍、食堂等重点公共区域进行消毒,建立健全疫情排查登记记录,确保疫情消杀工作不留死角。特别是职工食堂,不可避免地成为人员聚集地,在做好防控宣传和后勤物资储备安排的同时,宋卫东监督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卫生操作流程,坚持每天对操作间、餐厅、储藏室和餐具进行消毒,每周对食堂卫生进行一次全面彻底清洁,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安全。并对职工就餐环节进行了分批次策划,积极疏导职工分散打饭,分开就餐。就这样,他又在工地上渡过了一个“特殊的春节”。
守一线 一脉相传有力量
宋卫东的父母都是化建公司老一代员工,上世纪六十年代从东北大学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来到陕西参加化工建设,在他八九岁时父亲因工作劳累病逝。受父辈影响,初中毕业后16岁的他就到化建三公司当了一名钳工,这一干就是34年。
多年的施工生活,使宋卫东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工地车间离不开他,他也舍不得离开那里。他每年和家人团聚不足1个月,甚至8个春节都在工地或保运岗位上度过,为了照顾因常年生活不规律而患上严重糖尿病的他,妻子放弃了机关工作调到了工地上。儿子从最初的不习惯不适应化建流动施工,到成家带着媳妇和孩子成为下一代化建人。如今,他们全家都在施工一线。
宋卫东说:“党和国家对产业工人建设越来越重视,对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大力弘扬,这次参加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受到了那么高的礼遇,我感到很光荣,很高兴!我会继续钻研、创新,既关心青年职工的技能成长,更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和职业生涯。团结、鼓劲、加油、奋进,为实现职工成长、企业发展、社会受益而继续努力。一日当劳模、终生作奉献。” (张雨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