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七日上午,中共中央候补委员、著名作家王蒙同志与本省部分作者座谈,讨论了当前小说创作中的一些问题。座谈会前,记者向王蒙同志介绍了本报“《开拓者》征文”的情况,王蒙同志热情地表示了关注。
在谈到短篇小说创作情况时,王蒙同志说,短篇小说应该以小见大。应该有中篇、长篇小说中所没有的一种机制,用北京话来说是写“绝”了。小说的取村、结构、语言要达到诗的凝炼和隽意。一个英国人认为,短篇小说不应该和小说划作一类,应该和诗歌划作一类,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王蒙同志认为,从全国来看,目前短篇比较突出的作品不多,面临着一个突破的问题。社会在发展,难题一个接一个,各式各样的矛盾,纷沓而来。有时候作者也感到很苦闷、很困难。短篇小说不太好写,而小小说则更难。它的篇幅虽然短,但笔力要从容,让人读着没有紧迫感,这才是成功之作。
谈到这里,评论家阎纲同志接着说:“短篇小说不仅仅是字数的要求,也是艺术的要求。现在我们的小说有长的趋势,越写越长。小小说写成短篇,短篇变成中篇,中篇稍微一延长又成了长篇,长篇简直拉成系列长篇了。”
最后王蒙同志说,八十年代的人,面临着新的知识,新的概念,新的观点,新的学科,新的挑战。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变化。一方面,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情绪、观点、态度和过去有了很大不同。例如,河北农村,不少农民都把炕拆了,买床、买沙发。娶媳妇已经不摆宴席了,换成包电影,请附近所有的人来看。也有另一方面,穿着半高跟鞋,提着人造革兜,里面装着香烛,去庙里烧香拜佛的年轻人——八十年代香客的混合风尚。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一个飞跃发展的,不断变化的时代,它给我们提示了什么样的启示,提供了什么样的主题,很值得深思。我们对生活要有更多的、自觉的了解,有更多的调查研究,掌握更多的矛盾,有更多的思考。我们要从各个方面观察社会,充分发挥短篇小说的优势,写出意义深刻的作品来。
(舜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