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地区经委主任高景明
渭南地区在陕西省的东部,辖十一个县市,东临黄河,南靠秦岭,全区面积13169平方公里,人口549万人,其中工业职工16万多人。几年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方针政策的指引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狠抓改革,大促工业,基本做到了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
渭南地区共育工业企业1619个,总产值为137822万元,增长的速度为4.2%。上缴税利1807.1万元,增长21.35%。全区工业的产品共有近80种,列入考核的有钢材、电机、拖车、化肥、烟、酒等四十八种;列入省新产品试制规划的十三项十五种。其中有被评为省优秀新产品的白水社康五加参酒、富平晶体管开关电源、渭南市80MM元钉、白水菜刀、华阴县出口蜂蜜桶、渭南通用厂GF—1728A型磨粉机等等。列入全国优秀新产品的有富平电磁传感式自动跟踪焊接控制仪和渭南地区制药厂的复方水飞蓟丸;列入国家商业部的名牌优秀产品有渭南市的水晶饼和潼关县的酱笋。这些名牌新产品,有的驰名省内外,有的畅销全国,远销国外,并博得外商的好评。
从历史上看,渭南地区的工业起步是比较慢的,74.5%是一九七〇年后陆续发展起来的,其中国营工业的66.3%是这个时候以后建厂的。由于当时“左”的错误思想的指导,工业底子薄,结构不合理。党的十二大以来,我们狠抓改革,在全区国营工业普遍调整了领导班子,充实了年富力强的专业人才,其中地区企业达到50%;全面推行经济责任制,在国营工业,大的实行内部承包制,小的实行全民所有,集体承包,独立经营,自负盈亏;提高工业企业素质,我们在国营企业,不但对各级班子的知识、年龄、专业等结构进行了调整,而且对全员组织培训,地直企业已培训8400多名职工,对工人进行主人翁态度的教育;各工业企业都实行了“责、权、利”相结合的岗位责任制;列入整顿企业的76个单位,66个已取得显著效果,其中有9个单位扭亏为盈,八三年盈利62.95万元,52个单位验收合格。八三年,在我们地区,县办和集体开办的厂子有相当数量的增加;在技术进步上,还选择了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的项目39项;乡镇工业,随着农村城镇的改革,也日益发展起来。从我们全区的工业发展趋向看,根据我区的工业资源,煤炭是我区工业发展的优势;大力发展轻纺工业;食品加工县县开花;传统名牌产品闯入市场竞争。解放思想,放开步子,开拓前进,在党的新时期经济思想的指引下,我区工业的新局面是可以闯开的。
现在,全区正在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从领导的决心、企业的信心、职工群众的劲头上看,必将进一步促进全区工业朝着四个现代化的方向蓬勃发展。